一字千斤这个成语的来历(一字千钧是成语吗)
本文目录一览:
- 1、一字千金的来历
- 2、一字千金的出处
- 3、"一字千斤"的来历?
一字千金的来历
成语「一字千金」,意为一个字值一千金,原指增减一字,赏赐千金。「金」为古代货币单位,战国时以一镒(二十?)金子为一金,汉时以一斤金子为一金。《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太子政(即嬴政)立为王(即秦始皇),遵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尚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疆,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这就是「一字千金」的来历。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一部书具有极高的价值,或比喻诗文精美。
一字千金的出处
成语“一字千金”的出处,来源于《史记·吕不韦列传》:
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成语“一字千金”,最早来源于秦国丞相吕不韦,他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问世后,为了扩大著作的影响力,特意提出,谁能修改文中一字,当即赏千金。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战国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还是成功的商人。公元前249年时,秦庄襄王任用吕不韦为秦国丞相,加封文信侯。
秦庄襄王在位时间不久,也就只有三年便去世了。庄襄王离世后,他的儿子嬴政在赵姬和吕不韦的辅保下,继承了秦国王位,成为闻名后世的秦始皇,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嬴政即位后,立即尊吕不韦为仲父,继续担任丞相独掌朝政大权。
当时,已经接近到了战国晚期,社会的养士之风依然盛行。那会儿闻名遐迩的战国四公子,有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和楚国的春申君。这“四公子”,个个门下都有食客上千,吕不韦也自养了三千的门客,作为他自己的智囊团。
吕不韦的这些门人和食客,三教九流,各个领域全部都囊括在内。他们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在吕不韦的统领和支持下,终于创作而完成了这部传世的巨著《吕氏春秋》。在全书的总序“序意篇”中,吕不韦这样表述:
他 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可见,吕不韦对自己呕心沥血的这部著作,颇为自信,底气很足。他坚信,该书中包括了天地万物以及古往今来所有蕴含的全部真理,是一部不可多得巨著。
但是,巨著虽然创作完成了,但吕不韦又有了新的担忧。因为,之前出书立著的,不论是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亦或荀子等人,他们的著作之所以深入人心,影响巨大,是因为书籍的作者本身就是大思想家和大学问家。
而吕不韦,一个商贾出身的丞相,显然不属于这个人群。如何才能迅速扩大自己的《吕氏春秋》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吕不韦想出了一剂良方,上演了“一字千金”这一幕。
我个人认为,“一字千金”的象征意义和宣传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吕不韦的这则广告,做得实在是太成功了,一下子就达到了“广而告之”的目的!
"一字千斤"的来历?
一字千金
战国末期,卫国的大商人吕不韦,他到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在赵国做人质的人),并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异人为妻,待异人继位后,便封吕不韦为文信侯,官居相国。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
吕不韦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让这些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各种见解写成文字,并把它们汇集起来,编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着,提名《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一部杂书,内有天文地理、见土人情、治理人世等各方面的内容。全书有一百六十篇文章,分成二老一辈六卷,共二老一辈多万字,在当时稳得上是一问巨著。
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不韦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各方人士有谁能在书上增加一个字或者减少一个字的,就赏一千金。”谁不知道吕不韦是秦国了有权势的人,谁敢对这部书增删一个字呀!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矶,不可多得。我们还用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