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恬不知耻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吗?

本文目录一览:

恬不知耻什么意思

恬不知耻的意思是:做了坏事满不在乎,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

【出自】: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八:“倪芳饮后,必有狂怪,恬然不耻。”

【译文】:倪芳喝酒后,一定有狂怪,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

【近义词】:寡廉鲜耻、恬不知愧、厚颜无耻

扩展资料:

恬不知耻的近义词

1、寡廉鲜耻

【解释】:寡、鲜:少。旧指不廉洁,不知耻。现指不知羞耻。

【出自】: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

【译文】:你的教授不先,你弟弟的率不谨慎,不知羞耻,而风俗不淳厚的。

2、恬不知愧

【解释】:安然处之,不以为耻。同“恬不知耻”。

【出自】:清·阎尔梅《房琯论》:“军法,大将失律者,斩。琯失律,宜斩;不斩而罢,已属非法,尚恬不知愧,宾客盈门。”

【译文】:军法,大将失利的人,杀了。馆失律,应该斩杀;不杀而结束,已经属于非法,还有我不知道惭愧,宾客满门。

3、厚颜无耻

【解释】:颜:脸面。指人脸皮厚,不知羞耻。

【出自】:《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译文】:花言巧语如丝簧,脸皮真厚太无耻。

恬不知耻来由恬不知耻这个成语源于哪个故事

恬不知耻

成语出处

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八:“倪芳饮后,必有狂怪,恬然不耻。”宋·吕祖谦《东莱博议·卫礼至杀邢国子》:“卫礼至行险侥幸而取其国,恬不知耻,反勒其功于铭,以章示后。”

成语典故

主要讲的是古代卫国人礼至,用阴险的手段篡夺了国家统治权,他不以此为耻,反以为荣,把篡权的经过刻在了金石上,从而遗臭万年,这则成语就体现了荣辱观的重要性

恬不知耻什么意思啊

恬不知耻的意思是:指对卑劣的或不光彩的行为安然处之;不以为耻。恬:安然、满不在乎。

成语拼音:tián bù zhī chǐ

成语出处:宋?吕祖谦《东莱博议 卫礼至杀邢国子》:“卫礼至行险侥幸而取其国,恬不知耻,反勒其功于铭,以章示后。”?

出处翻译:卫礼至冒险,侥幸取其国,却毫不害羞,反而刻碑记事,向后人宣扬他的功绩。

成语用法:恬不知耻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成语正音:恬,不能读作“ɡuā”。

成语辨形:恬,不能写作“括”。

成语辨析:恬不知耻与“厚颜无耻”区别在于:恬不知耻偏重于“恬”;“知”指做了坏事;也无动于衷;多指坏人没有心理上的羞耻感;而“厚颜无耻”偏重在“厚”和“无”;指人“脸皮厚”;不怕羞耻。

成语例子:“打这个恬不知耻的走狗!”台下一片激怒的喊声,还是震动了台上的胡博士。(杨沫《青春之歌》第四十三章)

扩展资料

近义词

满不在乎

成语拼音:mǎn bù zài hū

成语解释:满:全;在乎:在意。完全不放在心上。形容不在意、无所谓的样子。

成语出处: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区区一条生命,在他们眼里,正和一根草,一堆马粪一般,是满不在乎的!”

成语用法:作宾语、状语;形容丝毫不在意、无所谓的样子。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正音:满,不能读作“mán”。

近义词:漫不经心、无动于衷、若无其事

反义词:郑重其事

成语例子:老师批评他,他总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