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来历(一言九鼎成语的由来)

本文目录一览:

一言九鼎成语故事

一言九鼎成语故事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一言九鼎这个成语的来历

一言九鼎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yī yán jiǔ dǐng,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象征九州。

毛遂,战国时期赵国人,今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毛官营村人,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公元前257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您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您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一言九鼎”和“毛遂自荐”出自同一个典故。平原君夸奖毛遂“一言九鼎”的本意是烘托出他的口才好。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一言九鼎的来历

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扩展资料;

一言九鼎近义词

金口玉言 [ jīn kǒu yù yán ]

意思:极难得的可贵的话,封建社会多称皇帝讲的话,后来也用来泛指不能改变的话。

出处:晋·夏侯湛《抵疑》:“今乃金口玉音,漠然沈默。使吾子栖迟穷巷,守此困极。”

译文:今天说出难得可贵的话,沉默无言。是我的儿子住在穷巷子里,活的困苦。

一诺千金 [ yī nuò qiān jīn ]

意思:答应一句话有千金的价值。形容说话算数,很讲信用。诺:诺言。

出处:《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千金。”

译文:得到这黄金百斤,还不如季布的承诺。

一言为定 [ yī yán wéi dìng ]

意思: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贾琏笑道:‘你我一言为定。只是我信不过二弟;你是萍踪浪迹;倘然去了不来;岂不误了人家一辈子的大事。’”

译文:你一定要说话算数。只是我不相信2弟,你是行踪不定,如果去了不会来,会耽误别人的一辈子。

一言九鼎的来历?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一言九鼎的典故是什么

一言九鼎,《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希望帮到你。

谁知道一言九鼎的典故?

在现代来说,一言九鼎就是说人要诚信,言出必行。而在古代,一言九鼎是有典故的,这个典故是出自于毛遂,当时赵国的平原君要带着二十个门客去楚国请求援助,但是平原君在众多门客中挑选来挑选去,只挑出了十九位,后来,一个叫毛遂的自己推荐自己,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毛遂自荐,平原君觉得他勇气可嘉,但是也对他的能力抱有怀疑,后来,毛遂只用一席话就成功让楚王派兵援助,楚王夸赞毛遂的话如同九鼎大吕一样很有分量,鞭辟入里。

一、毛遂非常有勇气,非常自信的自荐

毛遂自荐在历史上都是非常有名气的,当时,平原君想要挑选门客,但是迟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毛遂当时是刚刚进了平原君的府邸,做了门客,所以平原君对他根本不熟识,但是毛遂非常勇敢,在众人面前,自己推荐自己,也成为了当时的一段佳话。

二、毛遂非常有胆识智慧,成功说服楚王

当时赵国派平原君去楚国,就是因为他们不堪秦国的侵犯,所以赵国才会去找帮手,也就是楚国帮忙,当时,平原君带着一行二十人到了楚国,很多人的劝服都没有起到作用,直到毛遂的一席话,才让楚王出兵援助,毛遂对楚王说,其实我们都是半斤八两,据他所知,楚国和赵国一样,都经常受到秦国的侵扰,如果两国联合,也是为楚国除去了心头大患。

毛遂站在楚王的角度,说出了楚王的心里话,所以楚王认为毛遂非常聪慧,他说毛遂的话如同九鼎大吕一样很有分量,字字精髓,鞭辟入里。一言九鼎就这样由来,而现在,一言九鼎不仅指的是这个人说话有分量,更多的是再说人们说话要敢说敢做,言行合一,认真负责讲究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