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囫囵吞枣的意思和寓意是什么?
囫囵吞枣,原指把枣儿整个吞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后用来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语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典故:
传古时候,有个喜欢自作聪明的人。有一次,他向一位老医生请教,吃什么水果对身体最有益。老医生对他说:“水果各有各的特性,每种水果对人的身体都有益处,但吃多了,也会带来害处。比如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但吃多了,就会损伤脾胃。
枣子呢,对脾有滋补作用,但吃多了,对牙齿又不利。所以吃什么东西都要适量这个人摇头晃脑地说:“我有办法既可以得到水果的益处,又可以使身体不受伤害。”老医生问道:“你有什么好方法呀,能告诉我吗?”“我的方法就是,对不同的水果,用不同的方法去吃。
比如吃梨子,只在嘴里嚼,不咽下肚去;吃枣子,不用牙齿咬,整个儿吞下去。这样,就有益无害,既不伤牙齿,也不伤脾胃了。”老医生听了,忍不住笑道:“你这个方法不好。吃梨子只嚼不咽倒还可以做到;吃枣子不嚼而咽,却很难。而且你那样囫囵吞枣,也没法体会到枣的滋味啊!”
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 囫囵吞枣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囫囵吞枣的意思是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囫囵吞枣的故事说明了比喻读书做事不能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拼音】hú lún tūn zǎo
【出处】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山仑吞个枣。”
白话释义:如果是知道底的人,仔细咀嚼再吞咽;如果是不知底的人,一下子整个把枣吞了。
扩展资料
一、囫囵吞枣的近义词
走马观花 [ zǒu mǎ guān huā ]
释义: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出处: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白话释义: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二、囫囵吞枣的反义词
融会贯通 [ róng huì guàn tōng ]
释义:?把多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合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理解。
出处:宋·朱熹《朱子全书》:“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白话释义:于是学者用功之深,穷究事物之理,把多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合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理解,才落到这一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的故事和意思
囫囵吞枣的意思是:把枣儿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故事: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
这位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们都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牙齿。”
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不能伤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牙齿了。”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扩展资料
囫囵吞枣的近义词:
1、不求甚解
意思是指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现多含贬义,形容用心不专。
出自:晋·陶潜《五柳先生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白话译文: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好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便欣然忘食。
2、走马观花
意思是指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粗略地观察一下。
出自: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白话译文: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囫囵吞枣的反义词:
1、融会贯通
意思是指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
出自:宋·朱熹《朱子全书》:“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白话译文: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这是学者刻苦用心,穷究事物之理,然后融合多方面的知识道理以得到全面透彻的领悟,才会达到这样的结果。
2、含英咀华
咀:细嚼,引申为体味。英、华:这里指精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指嘴里含的花朵,品味花的芬芳。后比喻品味,体会诗文中所包含的精华。
出自:唐·韩愈《进学解》:“沉浸浓郁,含英咀华。”
白话译文:深入钻研并沉浸在典籍浓厚馥郁的香气中,细微咀嚼并体味着其中的精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囫囵吞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