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下里巴人是什么意思

使用古书里的成语来形容所要表现的事物,不但可以减省笔墨,而且可以增益文采,所以人们喜欢采用。时常在文章中看到作者自称为“下里巴人”以示自谦,这其实是一种误用。“下里巴人”中虽有一个“人”字,但并非是指人,而是指歌曲。《文选·宋玉〈对楚王问〉》中记载:“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

、《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李周翰注曰:“《下里》、《巴人》,下曲名也。《阳春》、《白雪》高曲名也。”由此可知,“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

从各种文献中不难发现,下里巴人一类的巴人歌谣,很早就已影响到了中原地区。巴人的歌舞多是群体的,唱歌时大家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

巴渝民歌因曲调流畅、曲风明快活泼和富有浓郁的地方风情,从而被人们广为喜爱。大家所熟悉的《竹枝词》就是在《下里》《巴人》这样的歌曲上衍变而来的。“竹枝词”,又名“竹枝”、“竹枝子”、“竹枝曲”、“竹枝歌”。在唐《乐府》中以地名命名而将“竹枝”称为“巴渝歌”。杜甫在夔州有诗说:“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

从唐人拟作的《竹枝词》中,可以看出民间在《竹枝歌》的基调是愁苦悲凉的,后来经过文人的采录与润色后流传下来。我们熟悉的刘禹锡的《竹枝词》就属于这一类。与民间的《竹枝词》一样,《薅草锣鼓》是巴渝、巴楚一带薅草时节以锣鼓伴奏的传统民歌演唱形式。《薅草锣鼓》的起源很早,起源于农事,人们祭拜农神田畯,驱邪避害,与巴楚先民信巫尚鬼的民俗有密切关系。

“下里巴人”、“竹枝词”、“薅草锣鼓”是巴渝古代民歌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样式,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竹枝词”和“薅草锣鼓”是不同时代的“下里巴人”,是对“下里巴人”丰富和发展。一方面是艺术形式、艺术风格的传承、一方面又是形式和内容随着历史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易。

像所有活跃在民间的大众艺术一样,无论是“下里巴人”还是“竹枝词”他们最大的长处便是“通俗性”。它们虽然语言通俗但反映的内涵却十分深刻。所以人说“山歌无本句句真。”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虽然一个高雅清丽、一个活泼灵动但都是表达真实感情的思之声,因而得以丰富和发扬至今。

请问一下“下里巴人”是什么意思啊?

成语:下里巴人

读音:xià lǐ bā rén

释义: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今用于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出处:战国 楚 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造句:别以为我们唱的都是下里巴人,而你们唱的是阳春白雪。

反义词:阳春白雪(比喻高深、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成语故事:

宋玉是战国后期楚国的一位有主见的文官,从不随声附和别人的主张。楚王听别人说了他一些坏话,就把宋玉找来问道:"你是不是有些地方做得不对啊?为什么有许多人都对你不满意呢?"宋玉答道:"先让我说件事吧!有一个歌唱家在京城唱歌。开始唱的是楚国最流行的民间歌曲《下里巴人》,这时围观的人中有好几千人跟着唱。接着他又唱起比较高深的《阳阿薤露》,跟着唱的就只有几百人了。当他再唱起高雅的歌曲《阳春白雪》时,跟着唱的就仅剩几十人了。最后他唱起五音六律特别和谐的最高级的歌曲。能跟着一块唱的人就仅仅几个人了。可见歌曲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接着,宋玉又说:"文人之间也是一样。那些杰出的人物志向远大、行为高尚,一般人当然不会理解了,我的情况正是这样的啊!"楚王听了宋玉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就没有再追问下去。

成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由此得来。"阳春白雪"后来就用来代表高雅的文艺作品,而"下里巴人"则代表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

下里巴人意思是什么意思

下里巴人?[ xià lǐ bā rén ]

生词本

基本释义?详细释义

[ xià lǐ bā rén ]

古代楚国的民间歌曲,后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反]阳春白雪。

出 处

战国·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例 句

毛主席号召革命文艺工作者要处理好普及和提高的关系,不能只搞“阳春白雪”,不搞“~”。

下里巴人反义词

阳春白雪

[yáng chūn bái xuě]

原指古代楚国的一种艺术性较强难度较大的歌曲。后泛指高雅的文学艺术。[反]下里巴人。

杨春白雪

[yáng chūn bái xuě]

杨春白雪,女,是中国舞蹈家协会注册舞蹈教师,所在地河南郑州市。

曲高和寡

[qǔ gāo hè guǎ]

曲:曲调。和:跟着别人唱。寡:少。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