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的近义词是什么?

注释:tóngqíng

动①对于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发生共鸣:~心|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十分~被压迫的劳苦大众。

②对于别人的行动表示赞成:我们~并支持该国人民的正义斗争。

近义词:怜悯,怜惜

“同情”的近义词是什么?

同情的近义词:

恻隐[cèyǐn]见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即同情

可怜[kělián].值得怜悯

怜悯[liánmǐn]对肉体或精神上遭受痛苦的人或者对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怜惜[liánxī]见怜悯

哀怜[āilián]对他人的不幸给予同情怜悯

1.在感情上对别人的遭遇产生共鸣,同情朋友的困境

2.同一性质;实质相

3.同心,一心

4.同谋;亦指同谋者,同伙

1.基本含义

叔本华认为真正的道德是非常稀有的,真正道德的人也是万中无一,他说我们会对那些道德行为产生敬意正说明了那些道德行为与众不同,是不可思议的。他引用卢梭的话说,人们不会对比自己幸福的人产生同感,而只会对比我们不幸的人感同身受。即我们的直接同感只局限于对他人的痛苦,而不是安逸。因此,同情实质上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将他人与自己视为一体。从同情出发,直到高尚无私,慷慨大量,一切对于美德的赞美词汇都出于此而没有其它。

叔本华将从同情出发的伦理学基本原则定为:不伤害别人,尽量帮助每一个人,其对应的两大基本美德是公正和仁爱。公正表现了同情的否定性质,即不能忍受他人的痛苦,迫使自己至少不去伤害他人。而仁爱则表现为同情心的肯定作用,它比公正更高一个级别,即看见他人痛苦,就象自己受苦,从而使自己去帮助每一个人。叔本华认为这两者都是极端罕见的,但又是确实存在的,即便再没有道德的人也无法否认公正和仁爱这两者。

2.性格和同情的起源:

由于一切行为的动机都出于利己、恶毒、同情这三者,所以一个人的道德程度就可以看成这三者在他的性格中的比例。"同情"在这三者中所占比例越大,则一个人的道德程度越高。叔本华认为这三者的比例在一个人的性格中无法改变,他对这个观点的论证是从人类的普遍态度出发的。对于一个过去犯过错的坏人,人们就对他永远不抱有信任的态度;一个被认为是好人的人,无论做了什么错事总能受到人们信任;攻击对方时,我们都攻击他人的性格而不是事件本身,因为性格被认为是无法改变的东西,例如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叔本华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先有本质,再有本质的发挥,所以一切行为都是出自我们个人的自由被他认为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叔本华认为对于道德基础,也就是同情心的起源论证是最困难的问题。由于同情心的本质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认为人,我其实本无差异。在利己和痛苦主义者看来,他人和自我之间存在一种绝对的差别,这是他们和富有同情心的人根本上的不同。所以道德的起源也就是看透他人和自我间的无差异性,这即是同情的基石,也是道德的基石。展开而去,就是认识到万物间的无差异性,这里叔本华对道德起源的论证存有一种神秘主义倾向(万物一体),和中国的庄子的齐物思想本质上有共同之处。

同情是什么意思 同情的意思

同情 [tóng qíng]

(1) [sympathize with;show sympathy for;compassion]∶在感情上对别人的遭遇产生共鸣

同情朋友的困境

(2) [same nature]∶同一性质;实质相同

参名异事,通一同情。--《韩非子》

(3) [with one heart]∶同心,一心

四海已定,兆民同情。--《后汉书》

(4) [conspire;accomplice]∶同谋;亦指同谋者,同伙

执作同情悲观和乐观是人在生活时面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它们可以并存,爱情和同情,他们是人与人之间接触时的一种感情,它们四者都很重要

同情的意思

当别人遇到喜乐和哀哭的事情时,我们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肯感受别人所感受的,能快乐别人所快乐的,伤心别人所伤心的。这就叫做同情。

同情同时包含了一颗怜恤的,不嫉妒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