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吗?
本文目录一览:
茅塞顿开典故由来
茅塞顿开典故由来
【茅塞顿开典故】
《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茅塞顿开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高子的人,刚开始他在孟子那里学习,不久便去别的地方学习技艺了。孟子知道后,认为高子做事缺乏恒心,便对高子说:“山间的小路经常有人走,便成了大道。如果没有人走,就会被茅草堵塞。现在,茅草已经堵了你的心。”高子听后茅塞顿开,有所感悟地说:“先生,今后我一定专心学习。”
【茅塞顿开释义】
茅塞:被茅草堵塞。顿:立刻。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用来形容经某人点拨或自己思考,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茅塞顿开近义】
恍然大悟
【茅塞顿开反义】
迷惑不解
【茅塞顿开造句】
每当遇到不理解的事情,我都会去向老师请教,经过老师的解难释惑,我茅塞顿开。
茅塞顿开的意思是什么
茅塞顿开意思为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现在形容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忽然想通了。拼音是máo sè dùn kāi,出自《孟子·尽心下》。茅塞顿开近义词介绍如下:
1、恍然大悟
读音huǎng rán dà wù,对某一事物突然明白、突然醒悟。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对某事突然明白。例句:这道题在老师指导后,我恍然大悟。
2、如梦初醒
拼音为rú mèng chū xǐng,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出自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突然醒悟。
3、豁然开朗
拼音是huò rán kāi lǎng,意思指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出自《桃花源记》。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4、醍醐灌顶
读音为tí hú guàn dǐng,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出自《行路难》。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5、大彻大悟
拼音是dà chè dà wù,意思是形容彻底醒悟。出自《伊尹耕莘》。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指彻底明白。例句:这一回,得看你是不是大彻大悟,决心离开下流社会,迈步走进上流社会了。
茅塞顿开的意思
茅塞顿开的意思:本义是原来心理像被茅草塞住,现在忽然一下子被打开了(茅塞:被茅草塞住。顿:顿时,立刻);后比喻忽然理解、明白了。
茅塞顿开的读音:máo sè dùn kāi。
茅塞顿开的出处: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孟子·尽心下》)
茅塞顿开的例句:
1、你讲得太好了,使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什么话让你一说,效果就是与别人不一样。
2、数学美的提示,可以使学生拨云见日,茅塞顿开,点燃起五彩缤纷的智慧火花。
3、我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但听了老师的讲解,我一下茅塞顿开,马上就做出来了。
4、今天我遇上了一道难题,小舅教我后,我顿时茅塞顿开。
5、听了妈妈的话,我觉茅塞顿开。
6、我这题不会,我去问爸爸,听了爸爸的,我顿时茅塞顿开。
茅塞顿开的意思是什么?
茅塞顿开
[成语解释]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原来心里好象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典故出处]《三顾茅庐》: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近义词]恍然大悟
[反义词]冥顽不灵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扩展资料:
近义词:恍然大悟
[成语解释]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心里明白。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典故出处]清·张春帆《宦海》第十七回:袁太守和庄太守听了,方才恍然大悟,彼此相视而笑。
[近义词]豁然开朗、如梦初醒、茅塞顿开
[反义词]如坐云雾、大惑不解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对某事突然明白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茅塞顿开的意思
〖成语〗茅塞顿开
〖拼音〗máo sè dùn kāi
〖英文〗suddenly see the light
〖解释〗原来心里好象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出处〗《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例句〗
〖近义〗恍然大悟
〖反义〗冥顽不灵
〖使用〗常用
〖歇后〗麻黄汤发汗
〖谜面〗恍然大悟
〖典故〗
茅塞顿开的典故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话说天下大势,规划三国鼎立蓝图。刘备听完以后,离开坐位向诸葛亮拱手谢道:“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这“顿开茅塞”作为一个相关成语,其语源正出于孟子这里,没有“茅塞”,谈何“顿开”呢? 诸葛亮开刘备之茅塞,孟子开高子之茅塞,假如你我的心被 茅草塞住,又请谁来“顿开”呢?
恐怕只有靠自己了罢。
好在,“这地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鲁迅)
心路也是一样。 多走走,介然用之,“茅塞”虽然不一定会“顿开”,但总会有开启的时候吧。何况,“介然用之而成路”,不被“茅塞”的可 能性也不是没有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
“学而时习之”是不是心路的“介然用之”呢?
如果是,那孔圣人是不是能够使你的“茅塞”顿开了呢? 《介然用之,茅塞顿开》选自《孟子·尽心章句下》。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