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按图索骥的来历(按图索骥有关的成语)

本文目录一览:

按图索骥的来历

按图索骥,指按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春秋时期,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因为擅长相马,被称为伯乐,伯乐的儿子把父亲用经验写的《相马经》背得很熟,以为自己也有了认马的本领。一天,伯乐的儿子在路边看见了一只癞蛤蟆。他想起书上说额头隆起、眼睛明亮、有四个大蹄子的就是好马。他想:“这家伙的额头隆起来,眼睛又大又亮,不正是一匹千里马么?”于是他去对他的父亲(伯乐)说:“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其他条件都符合,就是蹄子有点不够大!”伯乐知道儿子很笨,被他气得笑了起来,说:“你找到的马太爱跳了,不能骑啊

”按图索骥“这个成语有什么典故吗?

【典故】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释读】

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 ???这个成语可以褒贬两用。

? ???褒的意义指,人顺着线索,蛛丝马迹,去寻找某种事物。

? ?? 贬的意思是指人不知变通,完全照搬硬套的执行某项规定,形容人不知变通,极为死板。

《按图索骥》的典故

按图索骥 ( àn tú suǒ jì )

英 文 look for a noble steed with the aidof its picture look for something according to information at one's disposal

解 释 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

典故

春秋时,秦国有个名叫孙阳的人,善于鉴别马的好坏,他把自己识马的经验写成书,名为《相马经》。这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类好马,所以人们把孙阳叫“伯乐”。孙阳的儿子熟读了这本书后,以为自己学到了父亲的本领,便拿着《相马经》去找好马。一天,他在路便看见一只癞蛤蟆,前额和《相马经》上好马的特征相符,就以为找到了一匹千里马,马上跑去告诉父亲:“和你书上画的好马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孙阳听后,哭笑不得,只好回答说:“这马太爱跳了,不好驾驭。”骥:好马。这个成语比喻机械地照书本上的知识,不求事物的本质。

出 处 《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变已明矣。”

[提示]

把癞蛤蟆误认为千里马,这是寓言作者的夸张。但是,在学习和工作中,死背教条,生搬硬套,以致闹出笑话,招致损失的事例,确实是经常见到的。前人传下来的书本知识,应该努力学习,虚心继承,但是,一定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切实验证、牢固掌握,并加以发展,这才是正确的态度。”按图索骥”这句成语现在既用来比喻办事机械、死板,也用来比喻按照线索寻找。后一种用法不含贬义。

按图索骥:照着图像去寻找良马。出自《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 后用“按图索骥”比喻做事死守教条,而不懂得变通,也比喻依据一定的线索去寻找事物。

元·袁桷《示从子瑛》诗:“隔竹引龟心有想,按图索骥术难灵。”《野叟曝言》一二七回:“贤否利弊可以按图索骥,至势恶之机械、狱讼之情伪,变诈百出,岂小儿所能穷?”刘绍棠《二度梅》七:“我争取到这趟出差,按图索骥,来到府上已经一个星期了。”

秦琼卖马

[释义]秦琼:人名。比喻英雄末路

[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

秦琼,字叔宝,山东人。他是唐朝的开国功臣,曾参加河南的瓦岗军起义,是李密骠骑亲将。瓦岗军覆灭后,秦叔宝又被李世民所罗致,逐步成为高级将领。

秦叔宝这个人,在民间的声望很大,原因有两部小说《隋唐演义》和《说唐》都特别强调秦叔宝。在《隋唐演义》和《说唐》里,都有秦琼卖马的故事,说的是秦琼在潞州落了难,穷得连饭店钱也付不出,先是典押了随身的兵器金双锏,后来逼得连自己的坐骑黄骠马也卖了。可是人在倒霉的时候,样样不遂心,连马也没人要。幸而遇见了一位卖柴的老者,动了同情心,指引秦叔宝说:“这西门15里外,有个二贤庄,庄上主人姓单号雄信,排行第二,人称为二员外,要买好马送朋友。”秦琼久闻潞州单雄信的大名,就由这位老者介绍到二贤庄,与单二员外见面。秦琼羞于说出真名实姓,只称姓王,拿了马价而去,后来单雄信从别人口中,获知卖马的人,就是山东济南府的秦琼,便立刻追赶,捧着秦琼的脸说:“叔宝哥哥,你端的想杀了单通也。”

按图索骥这个成语的典故是什么

【按图索骥的典故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梅福传》。

【按图索骥的典故释义】骥:好马。按照画像上的样子,去寻求好马,结果一无所获。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不能灵活变通。

【按图索骥的历史典故】

春秋时,秦国有个名叫孙阳的人,善于鉴别马的好坏,只要让他看一眼,便能分辨出马的优劣。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于是人们都把他称为“伯乐”。为了不让自己的一身绝学失传,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识马经验写成一本书,名为《相马经》,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类好马。

孙阳的儿子资质很差,却想继承父亲的事业。在熟读了这本书后,他以为自己学到了父亲的所有本领,便拿着《相马经》去找千里马。《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他按照这个特征找了很久,也没有什么收获。

有一天,他发现路边有一只蹦蹦跳跳的动物,他看了很久,觉得这个东西很像《相马经》中所说的千里马,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个“千里马”捉住,并带回家。一进门,他便嚷着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它长得和《相马经》中说得差不多,就是个头小了点,蹄子差了些。”孙阳一看儿子手里捉着的居然是一只癞蛤蟆,真是哭笑不得,只好回答说:“傻儿子,你拿的是一只癞蛤蟆,根本不是什么千里马啊!你这样按图索骥是不行的,要学相马的本领,就得多去看马、养马,深入地了解马才行啊!”儿子听了羞愧不已,从此便一头钻到马群中去研究马。

按图索骥的故事 成语故事按图索骥出自哪里

按图索骥

解释:

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按图索骥成语有什么典故??

伯乐,原名孙阳,春秋时期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曾经写有《相马经》。伯勒相马的故事至今仍在流传。

但是,据说伯乐有个儿子却非常的愚钝。据传说:伯乐的儿子死读了他父亲写的《相马经》,去找骐骥良马,结果,找回来一匹劣马,根本不堪使用。还有一个传说:伯乐的《相马经》中,曾介绍良马的额头是什么样的,眼睛是什么样的,蹄子又是什么样的。他儿子把这几条都牢记在心中。一天,他和伯乐一起去郊游,在路边看见一只大蛤蟆,便高兴的对伯乐说:“爸爸,这真是一匹良马了!您瞧,它的额头、眼睛都跟您说的相仿,就是蹄子不大一样。”伯勒又气又好笑,只能幽默的说:“这‘马’好跳,无法驾驭!”

这个故事,在唐朝人张焯写的《朝野佥载》和明朝人杨慎写的《艺林伐山》中都有记述。因为死记教条,机械地按照《相马经》去找良马,结果闹出笑话来。这就是“按图索骥”这句成语的来历。

那为什么叫“按图索骥”,而不是“按经所骥”呢?传说:周穆王有八匹神奇的骏马,每一匹不仅有一个很高雅的名字,而且健壮不凡,各有特色。有名的“八骏图”就是后代画家根据传说而创作的想象图。唐朝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中这样写:“穆王八骏八天驹,后人爱之写为图。”因“骏”和“骥”都是指良马,故此有了“按图索骥”这句成语。

“按图索骥”的愿意是批评死守成规、脱离实际和不知融会变通的人和事。但是后来逐渐被用作另外的一种意思。就是:根据具体的标示,去寻找需要的东西,就可以在复杂的情况下,顺利的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