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打草惊蛇是什么意思
打草惊蛇,原指惩罚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后喻指做事不密,致使人有所戒备
【拼音】dǎ cǎo jīng shé
【出处】
1、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九回:“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
2、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一回:“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们潜移默化,断不可操切从事,以致打草惊蛇,反为不美。”
【例句】
1、警方守候多日,就是怕打草惊蛇,让歹徒溜了。
2、大家先不动声色,免得打草惊蛇,让他跑了。
扩展资料
一、打草惊蛇的近义词
1、顾此失彼 [ gù cǐ shī bǐ ]
释义:顾了这个,丢了那个。形容照顾不过来。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七十六回:“……分军为三:一军攻麦城;一军攻纪南城;大王率大军直捣郢都彼疾雷不及掩耳;顾此失彼;工城若破;郢不守矣。”
2、操之过急 [ cāo zhī guò jí ]
释义:意思指处理事情,解决问题过于急躁,过于心急想要成功。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五行地志中之下》:“匹马觭轮无的反者;操之急矣。”
白话释义:秦军连一匹马一辆车也没有返回到秦国,原因在于它操之过急。
二、打草惊蛇的反义词
1、引蛇出洞 [ yǐn shé chū dòng ]
释义:比喻运用计谋诱使坏人进行活动,使之暴露。
出处:现代·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两片落叶,偶尔吹在一起》:“如果说,父亲与会是中了‘引蛇出洞’之计,那么,储安平6月1日在中央统战部的发言,则被许多人视为‘自投罗网’。”
2、欲擒故纵 [ yù qín gù zòng ]
释义:想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比喻为了达到进一步控制的目的,故意先放松一步。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无如作者要作这等欲擒故纵的文章;令读者猜一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打草惊蛇
打草惊蛇是什么意思?
【解释】: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出自】: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释义】:王鲁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居然在状纸上写道: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
【示例】:空自去“~”,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九回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多用于否定句
扩展资料;
近义词;
因小失大
[ yīn xiǎo shī dà ]
【解释】: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出自】: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他却只是不理,只道他身在洋界,可以没事。不知查抄起来,反恐因小失大,他却如何懂得?”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反义词;
引蛇出洞
[ yǐn shé chū dòng ]
比喻运用计谋诱使坏人进行活动,使之暴露。
打草惊蛇是什么意思,要简单?
打草惊蛇,汉语成语,打的是草,却惊动了藏在草丛里的蛇。比喻做事不密,致使对方有了警觉和防范。
打草惊蛇是什么意思?
打草惊蛇意思是打的是草,却惊动了藏在草丛里的蛇,原指惩罚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后比喻做事不密,致使对方有了警觉和防范。其本身结构为连动式,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打草惊蛇,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北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为好事者口实焉。”
打草惊蛇寓意:
打草惊蛇这个典故阐明了一个道理,那些干了坏事的人常常是做贼心虚,当他们做的事情还没有被发现的时候,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他们也会闻风丧胆。俗话说“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人生在世,但求问心无愧。
打草惊蛇什么意思
[dǎ cǎo jīng shé] ?打草惊蛇
打草惊蛇,现代汉语成语。
打草惊蛇,三十六计之一,作为谋略,是指敌方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切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置、运动状况再说。
中文名
打草惊蛇
拼????音
dǎ cǎo jīng shé
释????义
原指惩罚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
【基本解释】原指惩罚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后喻指做事不密,致使人有所戒备
【解释】: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近义词】:操之过急、因小失大、顾此失彼、急功近利
【反义词】:欲擒故纵、引蛇出洞、敲山震虎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多用于否定句
【引证解释】
喻惩彼戒此。
释义
惊:惊动。打在草上却惊动了蛇。原比喻惩治甲,以警告乙。现比喻做事因泄密而惊动对方。
例句
1,不要出声,免得打草惊蛇。
2,警察调查的时候不能使罪犯察觉到有任何的风吹草动,这是为了避免打草惊蛇。
3,这帮犯罪分子非常狡猾,隐藏很深。警察分析,如果再没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贸然行动,很可能会打草惊蛇。
用计案例
《三十六计》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打草惊蛇的意思是什么?
打草惊蛇
[成语解释]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典故出处]宋·郑文宝《南唐近事》:“‘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译文:你虽然只是打了草,但是我已经惊动了蛇。
[ 近义词 ]操之过急、因小失大
[ 反义词 ]欲擒故纵、引蛇出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多用于否定句
[成语结构]连动式
[产生年代]古代
扩展资料:
近义词:操之过急
[成语解释]操:做,从事。处理事情,解决问题过于急躁。
[典故出处]当代·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杨嗣昌和高起潜都没生气,劝他不要操之过急。
[ 近义词 ]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 反义词 ]处之泰然、措置裕如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用于劝诫别人不要鲁莽从事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