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的成语来历(四面楚歌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本文目录一览:

四面楚歌成语来源?

四面楚歌

[ sì miàn chǔ gē

【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示例】:在这~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四面楚歌成语的由来

四面楚歌,我国古代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攻占秦都以后,烧杀掳掠,人民怨声载道。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锦还乡的项羽,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以为天要灭他,只好边饮酒边唱歌,悲壮自刎身亡。

四面楚歌的来历

四面楚歌的来历: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楚汉之争,持续了五年的时间,战争初期,双方互有胜负,但后来刘邦的实力不断壮大,项羽逐渐处于劣势。双方曾约定以鸿沟东西边作为界限,东属楚,西属汉,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向东开往彭城的项羽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楚军发起进攻。刘邦的这一举动,项羽猝不及防,被汉军逼到了垓下。韩信又设下十面埋伏,将楚军团团围住。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也没有了。面对强大的汉军,项羽很难突出重围。为了彻底瓦解楚军的斗志,刘邦采用张良的建议,命汉军高唱楚地的歌曲,使楚军以为汉军已经占领了所有的楚地。项羽夜里听见四面都唱起楚地的民歌,吃惊地问:“刘邦已经得到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他深感大势已去,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解愁。他此刻最放不下的就是他心爱的虞姬和那匹乌骓马。想到这里,他一边饮酒,一边悲哀地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最终自刎于乌江边。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拓展延伸:

【成语】四面楚歌

【拼音】sì miàn chǔ gē

【基本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 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梁启超《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释条文以持其说。”

【例 句】我们利用有利地形,又调来几支队伍,使敌人陷于~的绝境,不得不缴械投降。

【近义词 】八面受敌 八方受敌

【反义词】 歌舞升平 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