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微管仲言,吾其披发左衽矣。什么意思?
- 2、为什么汉服衣襟有左右之分
- 3、对管仲,孔子感叹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是什么意思?
- 4、安土重迁不亡本,披发左衽迎旧人。是什么意思
- 5、左衽是什么意思?
- 6、披发左衽指什么动物
微管仲言,吾其披发左衽矣。什么意思?
微:没有。左衽:衣襟向左掩。 “披发左衽”指披头散发,衣襟左开,一般借指异族入侵。 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管仲,(我们都要)披头散发,衣襟左开,沦陷于异族人的统治。 白话就是:如果没有管仲,我们都要当野蛮人了。
为什么汉服衣襟有左右之分
右衽是汉服始终保留的特点,是汉族的象征符号之一。与之相反,中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称为左衽。所以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就得沦为异族的奴隶,穿着左衽的衣服,披散着头发。另外,左衽也被用来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画和绘画先人的画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阴阳有别。右衽并非汉文化圈独有,一些非汉文化圈的民族,例如藏人、蒙古人、不丹人,在历史上以至流传至今的传统服装亦有交领右衽。例如现任不丹国王穿著传统服饰会见公众照片中见到其服装为交领右衽。而如今流传之成吉思汗及以後各元代皇帝画像,其衣著打扮为传统服饰,但皆为交领右衽。而在西亚蒙古人建立的伊儿汗国,丞相拉施德主编的《史集》中插图,显著反映当时蒙古人都是交领右衽的。
对管仲,孔子感叹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没有管仲,(我们都要)披头散发,衣襟左开,沦陷于异族人的统治。
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现一般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释义为: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管仲的《管子·牧民》。
扩展资料:
背景:
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描述春秋时期,管仲担任齐相主持政务后,与百姓同好恶,流通货物,积累资财,使得齐国很快走上国富兵强的道路。管仲所说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也成为齐国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
人民生活富裕,府库财富充盈,礼仪就能得到发扬,政令才能畅通无阻。管仲抓住了治国的根本,经过多年的治理,齐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春秋第一霸,历史上也有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记载。
由于管仲指导思想的正确及齐桓公的成功,“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历来为后世传颂,用现代眼光看这句话完全符合唯物主义有关“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等相关观点。
在当时那个王室势微、诸侯欲动的年代,国家统治者能有这种意识是很难能可贵的。
后世孔子感叹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孟子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这样说:“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从正反两方面向君王充分论证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安土重迁不亡本,披发左衽迎旧人。是什么意思
【安土重迁不亡本,披发左衽迎旧人。】连起来个人理解:表达了对先人的殷切怀念!
安土重迁:指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形容留恋故乡。不亡本应该是“不忘本”之误写,就是不论别人怎么看自己,自己都能始终把自己视为和当作“普通人”且不忘初心。
披发左衽: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现多指落后不文明的状态。自古汉人的服饰规矩是生右死左,就是汉人的汉服交领的开口都是右衽,左衽压右衽,领子呈y形;发式是束发,不披发。只有死去的人才使用左衽、披发。另外披发左衽也是蛮夷的服饰象征,子曰:微管仲,吾披发左衽矣!“披发左衽”就是典型的胡人装束。
迎旧人,可以理解为迎接先人、祖先或老朋友等。
左衽是什么意思?
左衽指的是我国古代部分少数民族或是明代初期汉族女性所着的服装,前襟向左掩,不同于中原一带人民的右衽。
上古时代,上衣多为交领斜襟,中原人崇尚右,习惯上衣襟右掩,称为右衽;而北方诸族崇尚左,衣襟左掩,是为左衽。除了上衣左衽以外,胡服的下衣和足衣也与中原服饰明显有别。
但明代初期,除少数民族服装外,左衽也非常常见,尤其是女装,但华夏服装依旧以右衽为主。现出土古代服装绝大部分也为右衽,故左衽为死者穿着的说法实为误传。
扩展资料
相关成语:披发左衽 (pī fà zuǒ rèn)
解释:左衽:衣襟向左掩。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沦为夷狄,现多指落后不文明的状态。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释义: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了!? ? ?
典故:披发左衽是蛮夷的服饰,自古汉人的服饰规矩是生右死左,就是汉人的汉服交领的开口都是右衽,左衽压右衽,领子呈y形;发式是束发,不披发。只有死去的人才使用左衽、披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左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披发左衽
披发左衽指什么动物
披发左衽的意思是中原遭到了蛮夷的入侵,不是指什么动物。
自古汉人的服饰规矩是生右死左,就是汉人的汉服交领的开口都是右衽,左衽压右衽,领子呈y形;发式是束发,不披发。只有死去的人才使用左衽、披发。另外披发左衽也是蛮夷的服饰象征,子曰:微管仲,吾披发左衽矣!“披发左衽”就是典型的胡人装束。
披发左衽 ( pī fà zuǒ rèn )
解 释 左衽:衣襟向左掩。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
出 处 先秦·孔子《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借指沦陷为异族统治
示 例 晋·潘岳《西征赋》:“或~,奋迅泥潭,或从容傅会,望表知里。”
近义词 披发文身、被发左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