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杀一儆百以儆效尤是什么意思
“杀一儆百,以儆效尤”意思是处理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以达到警醒他人的目的。儆是指使人警醒,不犯错误。效是指效仿,尤是指过失。出自《左传·庄公二十一年》。
《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其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其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以儆效尤什么意思?
以儆效尤是一个成语,读音是yǐ jǐng xiào yóu,指处理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用来警告那些学着做坏事的人,出自《左传·庄公二十一年》。
以儆效尤是什么意思,以儆效尤与引以为戒
1、以儆效尤
释义:处理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用来警告那些学着做坏事的人。
出处: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左传·庄公二十一年》:“郑伯效尤,其亦将有咎。“
例句:为了严肃校级,不处分不足以平众愤。学校决定给予你大过处分,以儆效尤。
2、引以为戒
释义:以他人或自己犯错误的教训作为警戒。
出处: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国语·楚语下》:“人之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
例句:这一惨痛事例足以使我们引以为戒。
扩展资料
1、以儆效尤讲的是郑庄公,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在执政期间,政治上,郑庄公攘外安内,使得郑国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局面;经济上,郑庄公重农兴商,积极发展商品经济,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外交上,郑庄公借助外力清除了郑国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终使得郑国称“小霸”于诸侯。
2、《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3、《国语》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该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以儆效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引以为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郑庄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左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国语
以儆效尤什么意思
以儆效尤 [ yǐ jǐng xiào yóu ]
基本释义
儆:使人警醒,不犯错误;效:仿效,效法;尤:过失。指处理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用来警告那些学着做坏事的人。
出 处
清·李绿园《歧路灯》:“自宜按律究办;以儆效尤。”
以儆效尤是什么意思啊?
指处理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用来警告那些学着做坏事的人。
出自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庄公二十一年》:“郑伯效尤,其亦将有咎。”
白话文:郑伯仿效坏的行为,他也会有罪过。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
例句:为了严肃校级,不处分不足以平众愤。学校决定给予你大过处分,以儆效尤。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杀鸡儆猴:本意是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某个个体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出自:相传猴子是最怕见血的,驯猴的人首先当面把鸡杀给它看,叫它看看血的厉害。才可以逐步进行教化。
2、杀一儆百:意思是处死一个人,借以警戒许多人。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尹翁归传》:“以一警百,吏民皆服。”
白话文:处死一个人,借以警戒许多人,官吏和民众都服从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以儆效尤
以儆效尤
以儆效尤的意思是:用对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的严肃处理来警告那些学做坏事的人。
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自宜按律究办,以儆效尤。”
示例:鲁迅《准风月谈·文床秋梦》引林丁给《涛声》编者的信:“我以为各人均应先打屁股百下,以儆效尤,余事可一概不提。”
近义词:杀鸡儆猴、杀一儆百
反义词:如法炮制
近义词
杀一儆百 [ shā yī jǐng bǎi ]
释义:儆:警戒。杀掉一个人以警戒众人。后泛指惩处或批评一个人以警戒众人。
出处:《汉书·尹翁归传》:“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
示例:抓贩运毒品如果遇到抗拒,就杀一儆百。
用法: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分句;中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