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四德的同义词

礼义廉耻(注释: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指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从四德是哪三从,哪四德?

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出自《仪礼·丧服》:“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译文:“女人有三从的意义,没有专用的方法,所以未嫁从父,出嫁从夫,死亡从你。”

所谓的“四德”是指:德、言、容、功,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言语;其次是相貌;最后是治家之道。出自《周礼天官内宰》

古时候为妇女设立的道德标准。男性选择妻子的标准。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用于约束妇女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三从”与“四德”的合称。根据“内外有别(即男外女内的社会分工)”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进行规范要求。

教育发布《禁止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若干规定》,增强法治意识,进一步加强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校外培训机构不得有违反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训内容,不得以“国学”为名,传授“三从四德”,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扩展资料:

“三从”、“四德”的由来

“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

“四德”一词见于《周礼·天官·内宰》,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

本来是宫廷妇女教育门类,后来与“三从”连称,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即“三从四德”。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三从四德

百度百科-三从

百度百科-四德

人民网-不得以国学为名传授三从四德

“三从四德”指的是什么?

泛指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敦煌曲子词·凤归云》:“训习礼仪足,三从四德,针指分明。” 元 刘唐卿 《降桑椹》第一折:“那堪媳妇 润莲 ,三从四德为先。”《红楼梦》第四七回:“我听见你替你老爷说媒来了,你倒也三从四德的。只是这贤慧也太过了!” 闻一多 《妇女解放问题》:“从历史上看 中国 的女性,就是奴性的同义词,三从四德是奴性的内容。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习俗之一,“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从四德”,是一种中国古代女性的道德规范,是为适应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所谓的“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份,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跟从”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质的“从事”之本质。(《仪礼、丧服、自夏传》)所谓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周礼、天官、九嫔》)

三从四德相似成语

【三从四德】:sān cóng sì dé,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封建礼教。

【四德三从】:sì dé sān cóng,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封建礼教。

【三纲五常】:sān gāng wǔ cháng,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作主语、宾语;指封建的道德规范。

【礼义廉耻】:lǐ yì lián chǐ,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指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作宾语;指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规范。期待看到有用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