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什么意思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含义

1、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汉语成语,拼音是shí bù yàn jīng,kuài bù yàn xì,意思是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出自《论语·乡党》。

2、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粮食越精致越好,肉类切得越细越好。

出自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论语·乡党第十》,原文为: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

译文:

斋祭时用的食品不能象寻常饮食那样,用料和加工都要特别洁净讲究。参加斋祭的人要离开家居之所居宿到斋室中。现祭的饭要尽可能选用完整的米来烧,脍要切割得尽可能细些。

饭伤了热湿、甚至有了不好的气味,鱼陈了和肉腐烂了,都不能吃;色泽异样了不能吃,气味不正常了不能吃。

扩展资料?

孔子的学生以及后代的儒家大师把他关于饮食的理论归集在《乡党》篇里。主要是因为,在古代,乡党所指的就是“乡饮酒礼”。每年的“乡饮酒礼”其实是一场大规模的民风现场教育活动。

孔子在这里所谈的“饮食主义”就是对“乡饮酒礼”饮食礼仪规范的一次总结。这里面,既包括祭祀敬献食物的礼仪,也有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他的这个主张是一种“下对上”的礼节,而并非他个人吃饭的讲究。

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八字主张,是他就当时祭祀的一般原则而提出的。孔子主张祭祀之食,一要洁,二要美,祭祀之心要诚。精、细二字要放到孔子的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条件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孔子主张的精是鉴于一般人常食粗砺的脱粟,主张祭祀应选好于砺米的米。

脍是肉类切后生食的,为使生肉除腥味就须切的薄细些,味道可口,也便于咀嚼消化。孔子要求在做祭祀用的饮食时,应选用上好原料,加工要精细,才能达到尽仁尽礼的意愿。可见孔子饮食思想是建立在礼、仁的崇儒重道基础之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什么?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切细的鱼和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鱼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非常讲究饮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如今被现代人解释成在吃的方面要非常讲究,米越精致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其实,这是对孔子的误解。

这句话出自《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从上下文连贯起来看,这句话应该放到孔子对祭祀食物的要求里去认识,它不是孔子对日常饮食的讲究。

这就有个对祭祀的理解问题。孔子被有些人解读成无神论者,但如果孔子不信神,他为什么祭祀哪?而且,孔子最看重的就是祭祀祖宗与天地神明。其实,真实的孔子虔信神灵,在《中庸》中孔子写道,普通人看不见神,听不到神,但鬼神主宰造化,因此他强调对鬼神的祭拜要斋明盛服, 孔子说祭神如神在,虽然看不到神,祭祀时,也要如同神在眼前一样敬畏。

所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应该是指祭祀的食物,不能像寻常饮食那样处理,祭祀的米要饱满完整,尽可能精细,肉尽可能切得薄与均匀。食物原料与加工讲究洁净与切割方式,都是恪守祭礼食规,以示对祖先,神灵的虔诚,如此才能达到儒家的尽仁尽礼。

普通人大多贪图美味,为满足口腹之欲,常常极尽其奢,食物不好吃就少吃或不吃,但孔子除祭祀以外,对吃并不讲究,饭食不因精致而多吃,肉类不因细美而饱食。吃粗粮充饥,喝生水解渴,枕着胳膊入睡,照样乐在其中。君子食必有节,怎么会倡导食物做得精致就多吃呢?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什么意思

意思: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出自:《论语·乡党》

原文:“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释义:斋祭时用的食品不能像寻常饮食那样,用料和加工都要特别洁净讲究。参加斋祭的人要离开家居之所居宿到斋室中。现祭的饭要尽可能选用完整的米来烧,脍要切割得尽可能细些。

扩展资料

孔子的八字主张,是他就当时祭祀的一般原则而发的,因此只能放到他关于祭祀食物要求和祭祀饮食规矩的意见中去了解。孔子主张祭祀之食,一要“洁”,二要“美”(视祭祀者条件而定),祭祀之心要“诚”,有了洁和诚,才符合祭义的“敬”字。

“精”“细”二字,要放到孔子的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条件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精者,善米也”孔子主张的“精”是鉴于一般人常食粗砺的脱粟,主张祭祀应选用好于砺米的米。“脍”是肉类切后生食的,为使生肉尽可能除腥味,就必须切的薄些,细些,味道才能更可口,也便于咀嚼和消化。

孔子的论述,正体现了他主张恪守祭礼食规以示敬、慎洁、卫生的完整思想和文明科学的进食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