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道不拾遗是用来形容什么的?道不拾遗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

道不拾遗。是什么意思。

道不拾遗,汉语成语,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道不拾遗成语的故事

【成语】:道不拾遗

【拼音】:dào bù shí yí

【解释】: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卫国人商鞅因逃难到秦国,主张法制国家,受到秦孝王的重用,他先后制定一系列新法,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严明,不循私情。经过一段时间,秦国社会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国力强盛

道不拾遗是什么意思?

◎词目

道不拾遗

◎发音

dào

shí

◎成语释义

遗:失物。

原意是道路上有东西遗落,却没有人拾起来,占为己有。形容人民生活富裕,社会风气淳朴。

道不拾遗是何意·出自于哪?

“道不拾遗”形容民风淳厚,现在多用来形容社会风气和道德良好。

此典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仲尼为政于鲁,道不拾遗,齐景公患之。

春秋时代,鲁定公时,孔子曾在鲁国做过几任官。起初仅做了中都宰,后来升为大司寇(系掌理一国刑罚的官职)摄行鲁国宰相的职务。孔子在当时被认为是最有学问、最有道德的一个人,他在职不过三个月,鲁国的政治便得到了很大的改良;民间的风气,也有了极大的转变;连市上售卖猪羊肉的贩子,也自动地取消了讨价还价的恶习,全部统一了价格;路上行人都各自谨守秩序,毫不混乱。在路途上,如果遗失了贵重的物品,不必用严厉的法律制裁,老百姓也知道各自尊重自己的人格,不会据为己有。所以四方的游客都不必惊动到官府,自然就可以取回。这种大家严守纪律的廉洁风气,当时称为“道不拾遗”。

什么是道不拾遗!?

道不拾遗 ◎词目 道不拾遗

◎发音 dào bù shí yí

◎成语释义 遗:失物。

原意是道路上有东西遗落,却没有人拾起来,占为已有。形容人民生活富裕,社会风气淳朴。

◎成语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强大,诸侯畏惧。”

示例 人人称赞~,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好的社会风气,社会极太平。

故事 战国时期卫国人商鞅因逃难到秦国,主张法制国家,受到秦孝王的重用,他先后制定一系列新法,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严明,不循私情。经过一段时间,秦国社会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国力强盛

◎成语故事

商鞅,原名卫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时任秦国的宰相,因功劳显赫而封赐商地十五邑,故称商鞅。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

他坚决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对国家有功,就应该予以奖励。他鼓励耕织,生产多的可免去徭役,他认为,贵族世袭的制度应该废除,应当按军功的大小给予不同的爵位等级,执法应该严明,不讲私情,以法为准。商鞅的变法遭到了贵族势力的反对,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很快就推行开了。

一年以后,由于商鞅积极地推行变法,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纪律严明,民风也变得纯朴起来,人们不随意拿取,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秦国一天天强大了起来,别的诸侯都对秦国心存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