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啥意思

【释义】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愉快吗?

【用法】这句话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

自:从,这里指从远方来

朋:同门;一同学习者;弟子;志同道合的人

乐:快乐。

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远方:指遥远的未来

出处:《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白话译文:学而时习之,不是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吗?有学生从远方来(请教),不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有人不了解你而不对他生气,不也是君子之行的一种表现吗?

扩展资料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

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会愉快吗?这句话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出自《论语·学而》,是《论语》开篇第一句。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出自《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君子之行,圣人之心是学生立身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的认知就不要学圣人之学。此时虽不知圣人为何行止,但要有君子的基础,这是我们学习基础也是不可含糊的东西,心性不可在此有一丝一毫的偏颇,否则学之大患,行之大难。以后的世间各种缘法起始处行之也知如何约束自己。虽不可能遍成大家但也不坏一世苦读修身之功。

扩展资料:

《论语》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本部《四部要籍注疏业刊?论语》即收入清同治十二年粤东书局据《知不足齐业书》本刻《古经解汇函》本,包括《正平版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附校勘记》、《论语集注》、《元盱郡覆宋本论语集解》、《论语正义》、《论语集释》、《论语疏证》、《开成石经论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