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听而不闻“的“闻的意思是什么
- 2、“听而不闻,闻而不言,言而不动”是什么意思?
- 3、听而不闻是什么意思
- 4、听而不闻的意思是什么。
- 5、听而不闻的意思
- 6、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什么意思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含义
“听而不闻“的“闻的意思是什么
闻:听见的意思。
听而不闻:听了和没听见一样,指漠不关心。
出处:《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造句:
1、一个心地坦荡人人决不会对别人的意见听而不闻。
2、 你怎么听而不闻呢?我给你说了半天,你连一句话都不说。
3、对于今天这事,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也不关心。
出处:明·朱之瑜《与冈骑昌纯书二首》:“至于一身之荣瘁;禄食之厚薄;则~;故惟以得行其道为悦。”
例句:对别人漠不关心的人,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关心。
2、视而不见: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
出处:《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例句:小明正在发呆,连妈妈从眼前走过也视而不见。
3、置若罔闻:意思是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似的。指不去过问或不予关心。
出处: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当中书言时;沈宜厉声力折;只因心中恼他;置若罔闻。
例句:他对这件事置若罔闻。
“听而不闻,闻而不言,言而不动”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为:听了跟没听到一样,听到了也不说出去,说出去了也不做其他行动。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听而不闻,闻而不言,言而不动,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白话释义: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听了跟没听到一样,听到了也不说出去,说出去了也不做其他行动;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
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听而不闻是什么意思
听了跟没听到一样。形容不关心,不在意。
说白了,就是把别人的话当耳旁风。
听而不闻的意思是什么。
听而不闻(tīng ér bù wén)闻:听。意思:听到了就像没听到一样。形容漠不关心,不在意。《听而不闻》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四章。
听而不闻(tīng ér bù wén)
解释: 闻:听。意思:听到了就像没听到一样。形容漠不关心,不在意。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漠不关心
近义词:漠不关心 、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出处: 《老子》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食而不知其味。”
充耳不闻
充:塞住。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成语解释
【成语】: 充耳不闻
【拼音】: chōng ěr bù wén
【解释】: 充:塞住。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成语典故
【出处】: 《诗经·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听而不闻的意思
听而不闻[tīng ér bú wén]
闻:听。听了跟没听到一样。形容不关心,不在意。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什么意思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含义
1、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指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
2、“视之不 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