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临危不惧是用来形容什么的?临危不惧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

成语:临危不惧是什么意思?

解释】 临:碰到,面临;惧:害怕。遇到危难,一点也不害怕。

临危不惧:临:遇到;危:危险;惧:怕。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

【全释】面临危险时不惧怕危险。

【出处】 《邓析子·无厚》:“死生有命,贫富有时。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贫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示例】 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在重庆红岩的日日夜夜,你英勇斗争,临危不惧。”

【近义词】 无私无畏、视死如归

【反义词】 惊慌失措、临阵脱逃

【灯谜】 越是艰险越向前

【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乘学生颜回驾驶的马车周游各国,他们来到匡地,当地人恨颜回与阳虎,恰好孔子很像阳虎,匡人纠集军队围攻他们。子路赶忙去保护孔子,只见孔子临危不惧,谈笑自若,十分平静地弹着琴,匡人与孔子和睦相处。

临危不惧什么意思

面对危难,丝毫也不畏惧。

临是指碰到,面临,惧指害怕、畏惧。临危不惧是一个常用的四字成语,意思是面临着危险从容不迫,毫不畏惧。

出处是《邓析子无厚》,文中写道:死生有命,贫富有时。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贫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

临危不惧的意思是什么

临危不惧意思是:面临着危险从容不迫,毫不畏惧。

临危不惧出自春秋邓析《邓析子·无厚》,原文节选:

死生有命,贫富有时。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贫贱者,不知时也。故临危不惧也。

译文:

说人的生死都是有命数的,贫困或者富贵是要靠机遇的,怨怪夭折逝去的人,是不知道命数,怨怪自己贫穷的人是不知道机遇。知道这些之后,面临困难和危险也就不畏惧了。

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乘学生颜回驾驶的马车周游各国,他们来到匡地,当地人恨颜回与阳虎,恰好孔子很像阳虎,匡人纠集军队围攻他们。

子路赶忙去保护孔子,只见孔子临危不惧,谈笑自若,十分平静地弹着琴,匡人与孔子和睦相处。

扩展资料:

临危不惧近义词:

1、无私无畏是指:社会(人物)只有在无私的情况下,才能够(放开一切,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2、视死如归意思是: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出自郭沫若《如火如荼的恐怖》:我们已经是视死如归,我们大踏步地走着我们的大路。

3、无所畏惧意思是:畏惧:害怕。什么也不怕。形容非常勇敢。出自《魏书·董绍传》:“此是绍之壮辞,云巴人劲勇,见敌无所畏惧,非实瞎也。”

南北朝时期,北魏发生内乱,董绍上书希望能统率三千瞎眼的巴人定能将叛军消灭,肃宗看了奏折问太监徐绍巴人是否瞎眼。

徐绍对肃宗说这是董绍的豪言壮语,说巴人非常骁勇凶悍,见了敌人无所畏惧,奋勇杀敌。肃宗下令让董绍立刻去平叛。

临危不惧反义词:

1、惊慌失措意思是指:吓得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出自《北齐书·元晖业传》:“(元)孝友临刑,惊慌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南北朝时期,北魏景穆帝的玄孙元晖业为人正直,十分有骨气。北魏被北齐所灭后,齐神武帝将魏孝武帝的皇后嫁给魏孝庄帝的侄子元韶。

元晖业当着齐文宣帝痛骂元韶,被齐文宣帝下令处死,同时还有元孝友,孝友吓得惊惶失措。元晖业神色自若从容就义。

2、临阵脱逃意思指:临到作战时逃跑,也比喻人事到临头却退缩逃避。

出自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四回:“你们中国的兵勇,一到有起事来,不是半途溃散,便是临阵脱逃,那是不关我教习的事,在乎你们自己未雨绸缪的。”

临危不惧是什么意思?

据《三国志·魏书·陈留王传》记载,公元263年,魏元帝曹奂派大将邓艾、钟会伐蜀,11月,蜀国灭亡。钟会欲叛魏自立,便诬告邓艾谋反。魏元帝听信诬告,命钟会擒住邓艾。正当钟会与亲信商议发动叛变时,相国司马昭却派人送来一封信,信中说:“恐邓艾不肯就擒,吾自率领十万大兵驻扎长安,相见在近。”钟会看后,大吃一惊:“擒拿邓艾,相国明知我能办到,今日自引重兵前来,这是怀疑我了。”急忙召集部下商议对策。

这时,蜀汉降将姜维献计说:“近闻郭太后新亡,可诈称郭太后有遗诏,教讨司马昭。”钟会同意。到了元宵佳节,钟会乘给郭太后举行哀悼仪式之机,声称:“郭太后有遗诏,命钟会讨伐司马昭。”众官兵慑于兵威,只得依从。只有相国左司马(官名)夏侯和、骑士曹属(官名)朱抚严词拒绝。护军胡烈也反对叛乱,他利用亲兵外出取食的机会,写了封密信送给城外的儿子胡渊。

胡渊得到信后,立即奔赴军中,向士兵散布流言,说钟会已挖下大坑,要杀尽众将士;相国已率三十万大军前来讨伐。军中官兵听了,人心大乱。胡渊乘机率军攻入钟会的大本营。钟会被乱箭射死。

事件发生后,魏元帝下了诏书,表彰夏侯和、朱抚等“皆抗节不挠,拒会凶言,临危不顾。”意思是说他们在遇到危难的时候,也毫不惧怕。同时,给他们一一加官封爵。

“临危不惧”这个成语由“临危不顾”而来,表示遇到危难的时候,毫不惧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