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这个成语的来历(天涯海角的成语解释)

本文目录一览:

天涯海角的历史由来

天涯海角的历史由来:

天涯海角游览区最早的是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的“海判南天”石刻,为清初测绘《皇舆全览图》的三位钦差奉旨剖立,为清版图的“南交”所在。

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崖州知州程哲于此海滨巨石题刻“天涯”二字。

清宣统元年(1909年),崖州知州范云梯题字“南天一柱”。抗战期间,国民党琼崖守备司令王毅将军在其相邻巨石之上复题写“海角”二字。

传说轶事

“天涯郎”与“海角女” 的生死恋情:相传,在十万年前,天涯和海角两大部落天涯郎和海角女是青梅竹马的一对。但由于突如其来的灾难使两大部落大多数文明成果消失殆尽。后来,在海角女跟随幸存下来的部落人们向南方迁徙的途中中了相思病,昏迷不醒。

因此,另一个部落的山之子让海角女付了代价,治好了病,这个代价就是不能离开部落,正因如此,海角女被迫和山之子结了婚。然而,在入洞房之后海角女凄惨的经历感动了山之子,但又没有办法破解咒语。

新婚的第二天,海角女悄悄地走了,这时部落的首领下了更为严重的咒语:“海角女将一人孤独地生活在蛮荒之地,任何与她相拥的人都将一并化作石头!”之后,经历了千辛万苦的海角女找到了天涯郎,他们欢愉之后,就变成了了石头,默默地守望着这无垠的大海。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天涯海角

天涯海角的来历

天涯海角出自唐朝文学家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中的''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后人把它引伸成''天涯海角''。比喻极其遥远的地方。

天涯海角的由来

这个成语,用来指极远的地方,也形成彼此相隔极远,亦做“天涯海角”。语出南朝陈时的徐陵《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毫书》:“天涯茫茫,地角悠悠,言而无由,但以情企。”北宋晏殊《踏莎行》有句:“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天涯海角实有其地,在我国南端的海南岛上。据说,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因触犯当朝改革派的利益,被贬到偏远的海南岛任职。那段日子,他心中忧闷,常到海边散步。一日,正在散步时,突遇狂风暴雨,他连忙躲在一块巨石之下,只见海面波涛连天,汹涌澎湃,不一会儿,风停雨消,天气转晴,海面上波光粼粼,白帆点点,格外好看。诗人受到感染,诗兴大发,随手在这块大石上题了“天涯”“海阔天空”六个大字。后来,一位石匠发现了苏东坡写的字,就把它刻下来。从此,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做“天涯”,这块大石头又被称为“天涯石”。还因为这里原来叫角岭,又紧靠着海边,人们又把“天涯”和“角岭”结合在一起,起了个新名 “天涯海角”。

天涯海角的由来是怎样的?

碧海蓝天,烟波浩淼,椰林婆娑,帆影点点。大自然是如此慷慨,把这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赐予了人间仙境:三亚。

三亚位于海南岛的最南端,是海南的第二大城市,那里聚居着汉、黎、苗、回等10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44.2%。三亚的历史,源远流长,迄今境内仍保有中国最南端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迹。秦时始皇帝设南方三郡,三亚便是其中之一,当时被称为“象郡”,后称“崖洲”,便是古代著名的天涯海角。

三亚自古本为蛮荒之地,“飞鸟尚需半年程”的琼岛,人烟稀少,荒芜凄凉,向来便是历代君王贬谪罪臣的去处。被贬来此处的官吏与文人,但见沧海茫茫,无边无际,进固然不能,退却也无路,难免悲从中来,望洋兴叹。天涯海角之称,便由此而来。古往今来,无数的骚人墨客在此处留下了他们的踪迹,倾吐着他们的颠沛流离与悲惨命运。唐朝宰相李德裕感慨此处“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宋朝名臣胡诠哀叹“区区万里天涯路,野草若烟正断魂”。大文豪苏轼也曾被贬戍至此,至今仍有“怀苏亭”古迹留在天涯海角作为历史的见证。

如今的“天涯海角”,已成为三亚一个著名的景点,位于三亚市西约26千米处。景区内那些刻有“天涯”、“海角”、“南天一柱”等字样的巨石,已成为南海著名的人文景观。据记载,“天涯”题刻,是清代雍正年间崖州知府程哲所书。“南天一柱”据说是清代宣统年间崖州知府范云梯所书。“南天一柱”的来历还有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陵水黎安海域恶浪滔天,人民生活困苦。王母娘娘手下两位仙女知道后偷偷下凡,立身于南海中,为渔民指航打鱼。王母娘娘恼怒,派雷公雷母抓他们回去,二人不肯,化为双峰石,被劈为两截,一截掉到黎安附近的海中,一截飞到天涯之旁,成为今天的“南天一柱”。

天涯海角一词最早出自哪里

如果你指的是一个石头那在海南三亚就有,如果是地名,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山东威海,那里被秦始皇称为天之尽土的天涯海角;另一个自然就是海南的那个俗称的地方,因为海南的天涯海角是在汉朝被中原人发现,在唐朝才被民间定名的,比山东的晚很多

我国古代有“天圆地方”的说法,认为世界是有尽头的,尽头

就是天涯海角。那么究竟有没有天涯海海角泥?人从都知道地球是

一个椭圆形球体,宇宙是无限的,无所谓天涯海角。但在我国广东

省海南岛的崖县三亚镇附近的海滩上,有一立石,上面镌刻着“天

涯”二字,据清代涯州地载:麓有飞石,雍正年间知州程哲刻

“二涯”二字于其上,今通名地为“天涯”。在它的右侧,又有卧

石,上刻有“海角”二字。在这两块大石左侧的高大石栏上,刻有

“南天一柱”四个大字,这两块巨石上的字是清代末叶镌刻的。

这个地方被称为“天涯海角”,并不是古代真的以为它就是“

天之涯、海之角”,而是因为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海南岛是被

用来流放犯人的地方。充军到这里的人要历尽跋涉之苦,到达这里,

九死一生。唐代宰相李德裕被谪为崖州司户参军,他赋诗道:“独

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

城”。“一去一万里,千至千不返,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

人们从这种心情出发,把崖州之滨视为“天涯海角”也无可非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