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成语不自量力的意思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不自量力”这则成语也叫“不量力”也就是“不自量力”或“不自量”,用来表示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或过高地估计自己。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王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宣乎!”
不自量力的意思
【解释】: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不自量力 [ bù zì liàng lì ]
【出自】:西汉 刘向《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译文】:楚国很坚决,而薛也是高估自己的实力
扩展资料
不自量力的近义词
一、布鼓雷门 [ bù gǔ léi mén ]
【解释】:布鼓:布蒙的鼓;雷门:古代浙江会稽的城门名。在雷门前击布鼓。比喻在能手面前卖弄本领。
【出自】:东汉 班固《汉书·王尊传》:“毋持布鼓过雷门。”
【译文】:不要拿着布鼓过雷门
二、班门弄斧 [ bān mén nòng fǔ ]
【解释】: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出自】: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
【译文】:拿着斧子到班、郢之门,这个厚脸皮了。
不自量力的意思是什么
不自量力的意思是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多指做力不能及的事情)。也说自不量力。量:估量。
不自量力的出处是《左传·隐公十一年》,在《左传·隐公十一年》中载有这样一段历史故事:
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个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有一次发生了争执,息国的国君不采取谈判协商解决争端的态度,却贸然出兵,向郑国发动了战争。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
郑国被迫应战,同敌人厮杀,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说道:“息国犯了五不韪,所以要失败,而且,恐怕息国快要灭亡了。”——不韪,即“不对”或“不是”,也就是错误的意思。
有句成语叫做“甘冒不韪”或“冒天下之大不韪”,就是说:明知不对,还是硬干,是自已心甘情愿犯错误,犯天下最大的错误。当时人们说的息国所犯“五不韪”是哪五条呢?根据《左传》记载,就是:“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词,不察有罪。”
意思是:不估计自己的威德是否比对方高,不衡量自己的力量是否比对方强,两国国君出于同姓、本是亲属而不亲爱,对双方争执的言词不分析是非曲直,不认识自己的错误。又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是以知息之将亡也。”
意思是:犯了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由此可以看出息国快要灭亡了。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这个故事,说息国所犯“五不韪”之一的“不量力”,即成语“不自量”的出处。
扩展资料
不自量力的近义词是螳臂挡车、蚍蜉撼树:
1、螳臂挡车:螳臂当车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táng bì dāng chē,意思是螳螂举起前肢企图阻挡车子前进。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出处《庄子·人间世》。
2、蚍蜉撼树:蚍蜉撼树,读音pí fú hàn shù,指蚂蚁想摇动大树。比喻自不量力。蚍蜉:很大的蚂蚁。小小的蚂蚁竟想撼动参天的大树,这不是很可笑吗?出处唐·韩愈《调张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不自量力
不自量力的意思是什么?
不自量力
[成语解释]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典故出处]《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
译文:不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不估计自己的能力是否胜任。
[近义词]螳臂挡车、蚍蜉憾树
[反义词]妄自菲薄、自知之明、量力而行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对自己估计过高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古代
扩展资料:
近义词:螳臂挡车
[成语解释]比喻自不量力,招致失败。同“螳臂当车”。
[典故出处]白桦《梅园青松周总理您在亿万人民心中永生》诗:飞蛾扑火,螳臂挡车,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近义词]螳臂当车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指自不量力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近代
“不自量力”是什么意思
意思:量:估量。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也作“自不量力”。
1、出处:
先秦·左氏《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意思是不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不估计自己的能力是否胜任。
2、成文用法:
“不自量力”意思是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比喻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该成语自身结构是动宾式,在句子当中一般充当谓语、定语、状语;多含贬义。
不自量力的典故:
春秋时,在现今河南省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叫郑国,一个叫息国。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起战争。虽然看上去郑国和息国都是小国,但实际上,郑国的人力和物力都要强于息国。在军事实力上,息国也不是郑国的对手。最终息国被打败了,其国力也大为消耗,变得更加衰弱。
此时,一些有真知灼见的人分析后认为:息国即将灭亡。他们的理由有这样几个:其一,息国不注重自己国家的德行;其二,息国过高地估量了自己国家的实力,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军事实力;其三,息国没有处理好与自己亲近的国家间的关系。
其四,息国没有阐明出兵郑国的原因;其五,息国没有弄清楚为什么会失败以及由谁负这个责任。息国犯了以上这五条错误,由此推断它会面临亡国的境地,难道不是合情合理的吗?这些人的预言果然变为现实。没过多久,楚国向息国发起攻势,一举吞并了息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