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期艾艾的成语来历(期期艾艾的同义词)
本文目录一览:
期期艾艾的成语典故
期期艾艾这个成语是两个故事的“集合”,故事都来自有口吃的历史人物。
“期期”来自汉代大臣周昌的故事。周昌,沛县(今属江苏)人。秦末,他在农民战争中归刘邦,并从刘邦入关破秦,后升至御史大夫,封汾阴侯。周昌为人正直,敢于直言。但他口吃,说起话来很费劲。
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有一个宠妃叫戚姬,戚姬生了个儿子叫如意。刘邦就想废掉原来的太子,立如意为太子。
于是,上早朝时,刘邦就说了这件事儿。不料,众臣皆反对。曾侍秦朝的博士叔孙通说:“太子天下本。本一揺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
这时,周昌也出来说话,明确表示反对无故废太子。周昌本来说话就有点口吃,表达意思很吃力,最后说急了,他脱下官帽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这一结巴,反而把满朝文武百官都逗笑了,刘邦也跟着笑了,于是这件事暂且被搁在一边。
“艾艾”来自三国时魏将邓艾的故事。邓艾,义阳郡棘阳(今河南新野)人。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邓艾率先率军偷渡阴平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
后来邓艾遭到政敌钟会陷害,因此招司马昭的疑忌而被杀。
不过,在此前,他与司马昭的关系还是不错的。《世说新语·言语篇》中记载:邓艾有口吃的毛病,说话时称自己是“艾……艾……”。有一次他在洛阳参加司马昭的聚会,交谈时,他又开始“艾……艾……”。司马昭就跟他开玩笑:“你老说艾艾,到底是几个艾?”邓艾也不示弱,说:“凤兮凤兮,难道不是一个凤?”
另一种说法来源于《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七回(魏主政归司马氏,姜维兵败牛头山):
懿(司马懿)戏谓曰:‘卿称艾艾有几艾?’艾应声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其资性敏捷,大抵如此。此二人深可畏也。
“凤兮凤兮”是《论语·微子》中一个典故:春秋时楚狂接舆歌中说“凤兮凤兮”,指的是一个凤。
另外,《艺林伐山》卷十二引《玉箱杂记》:“ 邓艾 号 伏鸾 , 陆云 号 隐鹄 。”鸾也就是凤凰。可以猜想,邓艾号伏鸾,当时的回答凤兮凤兮除了用典故之外,同时是指的自己。
后来,人们把这两个故事和在一起,就有了成语“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的人说话结巴。
期期艾艾,期期和艾艾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期期:拟声词,汉·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记载,汉代周昌口吃,他曾与汉高祖争论一件事,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意思是我的嘴说话不流利,但是我着急时口吃的样子就说明我知道这样不行。
艾艾:拟声词,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记载,三国时魏国邓艾也口吃,一说自己时就连说“艾艾”。
释义: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
用法:作谓语、状语
拼音:qī qī ài ài
例句:他只要一著急,说话就期期艾艾的,半天也吐不出一整句话来。
扩展资料
典故
汉高祖刘邦的大臣周昌,又名期,本来就不善言辞,再加上有口吃的毛病,所以说起话来很不流利,尤其是当他激动的时候,更说不明白;有时急得面红耳赤,老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有一次,汉高祖要改立赵王如意当太子,周昌知道了,去向高祖劝谏。
他怒气冲冲地说:“我是不会说话的,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一定要换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他说到自己的名字“期”时总是要打顿重复。
晋时的邓艾,也有口吃的毛病,每说到自己的名字时,必定重复地艾艾的说不完,晋文王便和他开玩笑说:“你说艾艾,到底有多少个艾艾呀!”
后人根据这两个口吃者的名字以及他们讲话时的情景,创造出“期期艾艾”这一句成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期期艾艾
期期艾艾这个成语的来历有人知道吗??
出处 这句成语是由“期期”和“艾艾”结合而来的。“期期”见于《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不奉诏。”“艾艾”见于《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据《史记》记载:汉初有个将军叫周昌,沛县(今属江苏)人。秦末,为泗水卒史,农民战争中归刘邦,并从刘邦入关破秦,任中尉,后升至御史大夫,封汾阴侯。周昌为人正直,敢于直言。他口吃,说起话来很费劲。当时,汉高祖刘邦想废掉太子刘盈,另立如意为太子。周昌对此坚决反对,并向刘邦提出劝谏,说:“我不善言辞,但知此事不能这么办,如陛下想废太子,我就不服从您的命令了。”因为周昌口吃,在说上述话时,把本不需重叠的“期”字说成了“期期”。 据《世说新语》记载:三国时,魏将邓艾口吃,但应对巧妙。他在自称名字时,常常连说:“艾……艾”。有一次,晋文王和他开玩笑说:“你老说‘艾……艾’,究竟是几个艾呀?”邓艾回答说:“‘凤呵,凤呵’本来就是一个凤。” 根据以上记载,后人引伸出“期期艾艾”这句成语,形容口吃的人说话不流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