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未病与治未病”能画等号吗?
??二是既病防变,已病早治。相当于我们现在实施的公共卫生体系中的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的内涵。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在疾病的发病期,为防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筛检、定期健康检查、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等措施;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是在疾病的发病后期为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而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
如何“治未病?如何治未病”?
??同时要重视后天的全面调理,增强体质,更是提高机体抗邪能力的关键。该如何全面调理呢?一要调摄精神,避免七情过激;二要调理饮食,固护脾胃;三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四要起居有常,劳逸适度;五可进行药物和预防接种。(2) 防止邪气的侵袭:在提高正气抗邪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防止邪气的侵害,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要讲究卫生,注意防止环境和饮食、水源被污染,预防呼吸道和消化道等疾病十分重要;二可用药物防止病邪侵入(杀灭病原体):运用中草药预防疾病也收到良好效果,如用贯众、板蓝根或大青叶预防流感和腮腺炎,用茵陈、梔子等预防肝炎,用马齿苋等预防菌痢等;三要注意隔离传染病患者,避免与之接触,也是预防病邪传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四要防止不利于健康的因素产生,如七情、饮食过饥过饱和偏嗜,劳逸不当等;五要防范各种外伤,如金刃伤、跌打损伤、持重努伤、虫兽咬伤等,在曰常生活和劳动中,必须经常留心防范,杜绝事故,防止外伤性疾病的发生。
什么叫“治未病”?
中医养生法则——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什么叫治未病,其内容是什么?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高明的医生在这种病还没有诞生(未病,未来的病,将来的病)就已经找到解决方法,或者说已经遏制。中等医生在这种病还没有发展成规模就已经可以根治下等的医生可以治疗的是已经发生的病。?治未病”词语见于《内经》多篇论文,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