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如胶似漆是什么意思胶
如胶似漆(rú?jiāo?sì?qī)是一个成语,是指像胶和漆那样粘结,形容感情炽烈,难舍难分。初指友情,后来逐渐演变为夫妻、情侣恩爱的专用形容词。
成语如胶似漆的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西汉时期,邹阳与枚乘因吴王刘濞不听他们的劝阻,就投靠梁孝王刘武。刘武的大臣公孙诡因为嫉妒他们的才能,就诬陷邹阳,迫使刘武抓邹阳。邹阳在狱中给刘武写了一封信,其中有“感于心,合于行,亲如胶漆。”刘武深受感动释放了他。
可见,“如胶似漆”一开始是形容友情的。那么,为什么后来会演变成形容爱情的词语呢?
要真正理解“如胶似漆”,就要从古代的“漆”说起。与现代的化学制品不同,古代的漆是从漆树的树皮里取出的纯生物涂料,使用时要加入桐油之类的油性溶剂来调配,所以又称“油漆”。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先民们不再满足于单单把漆作为涂料来保护器具表面,而是最大限度地开发了漆的装饰作用——漆器。早期的漆器表层还是使用油漆,只是多了颜色和花纹。
秦汉时期的漆器
而随着胶漆的发明,漆器才真正开始向艺术发展。漆和胶的互溶性很高,就像酒精和水一样,一旦混合就无法分离,所以有诗云: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
油漆在常温下是液态的,在器具表面只能形成漆膜,而胶漆可以凝结为固态,并且可以多层叠加。如果将胶漆层层重叠达到一定的厚度,再“剔”(漆器雕刻专用词),就可以得到极其光亮细腻的美丽花纹乃至浮雕质感的图形。如果是不同颜色的漆层交错,经过工匠的巧手“剔”下,成品的绚丽质感是其它任何材质都难以比拟的。
漆器工艺自秦汉起,明清时期达到技艺与社会地位的双重巅峰,到现代虽然没落,却仍然是非常精美有格调的高档工艺品!
红色漆器,“福禄寿”纹盘,所有雕刻都是在胶漆层完成。
漆器珍品:“针刻彩绘双层九子漆奁”仿制品,不同的颜色来自不同的胶漆层。
现代漆碗。虽然不能和古代漆器比加工难度和艺术价值,但是很好地体现了胶漆的特质。古人常用“漆黑”、“漆亮”来形容美丽的眼睛和头发,的确是很恰当的比喻。
言归正传,“如胶似漆”这个词语之所以成为夫妻恩爱的代名词,原因有三:
(1)漆器在古代很常见,从日常使用的餐具、容器到高大上的祭祀用具、礼器,可以说无所不包,“胶漆”的概念深入人心,所以梁王刘武一看到“亲如胶漆”的形容就懂了并且深受感动,大概就像现代人对于“水乳交融”的理解吧。
(2)胶漆易溶难分,可以长久留存,漆器成品美丽,用胶漆来比喻夫妻,寓意美好。
(3)“胶漆”又谐音“娇妻”,彩头好。
“如胶似漆”是什么意思?
如胶似漆的意思是:象胶和漆那样黏结。形容感情炽烈,难舍难分。多指夫妻恩爱。
如胶似漆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回:“那张三和这婆惜,如胶似漆。 ”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形容关系极为密切
【近义词】情投意合、如胶如漆、亲密无间、相亲相爱、如鱼似水、似漆如胶、融为一体、形影相随、水乳交融、胶漆相投、如胶投漆
【反义词】一刀两断、势同水火、分道扬镳、若即若离、反目成仇
扩展资料
1、如胶似漆的近义词
情投意合
【解释】:投:相合。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
【出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七回:“那镇元子与行者结为兄弟,两人情投意合。”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2、如胶似漆的反义词
一刀两断
【解释】:一刀斩为两段。比喻坚决断绝关系。
【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二:“一刀两段,未称宗师。”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坚决断绝关系
如胶似漆的意思
如胶似漆的意思是:像胶和漆那样黏结。形容感情炽烈,难舍难分。多指夫妻恩爱。
出自明代施耐庵的《水浒全传》第二十回:那张三和这婆惜,如胶似漆。
例句:1、小两口进进出出,如胶似漆,真让大家羡慕。2、那两只天鹅形影相随,如胶似漆地在湖面上嬉戏。3、他俩关系很好,整天在一起,如胶似漆的。
如胶似漆是什么意思
如胶似漆】原指似胶与漆般紧密相粘。后喻伉俪情深,恩爱无比,或指男女关系难分难舍,片刻不离,常用此语。
【出处】语见(汉?6?1韩婴《韩诗外传?6?1卷九》):“ 子夏过曾子。曾子曰:‘入食。’子夏曰:‘不为公费乎?’曾子曰:‘君子有三费,饮食不在其中;君子有三乐,钟磬琴瑟不在其中。’子夏曰:‘敢问三乐?’曾子曰:‘有亲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遗,此一乐也。有亲可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乐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乐也。’子夏问:‘敢问三费?’曾子曰:‘少而学,长而忘,此一费也。事君有功,而轻负之,此二费也,久交友而中绝之,此三费也。’子夏曰:‘善哉!谨身事一言,愈于终身之诵;而事一士,愈于治万民之功;夫人不可以不知也。吾尝蓾焉,吾田期岁不收,土莫不然,何况于人乎!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夫实之与实,如胶如漆;虚之与虚,如薄冰之见昼日。君子可不留意哉!’诗曰:‘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