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再起成语的来历(东山再起的成语故事的由来)

本文目录一览:

成语东山再起中的东山,究竟在哪里?

从字面意义上讲,东山是东方的山,有无数的山是以国家的东南部和西北部命名的,东山在哪里,我们需要了解这个成语的起源。

东山再起这个成语源起东晋谢安,谢安他前半生宁可隐居于东山也不愿当官,后来因为干了几件惊天动人的大事后,他的名声如日中天,名留青史。东山是谢安的隐居之所,坐落在上余区西南的上浦镇,浙江省绍兴市,位于上虞市以南约13公里处。

最大的河流曹娥江位于东山脚下西边,从南到北,它流入杭州湾,在河的东侧有一块巨大的石头,河岸上有一个钓鱼平台。谢安在曹娥江畔的东山一直隐居到41岁,这个年龄对古人来说并不是很高,只是意味着他有至少有三分之二的生命已经过去了。

假如不是因为突发事件,逼不得已要离开曹娥江,我相信谢安永远都不会离开东山,一定会在此安逸终老。谢安虽是一个淡泊名利之人,他不喜当官,但是为了振兴谢家,他不得不强逼着自己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毕竟他肩负着重振谢家的担子。因此,东山再起这个成语就出现了。

故此可见,这个世界真的存在有东山,并非不只是一个成语。它位于我们国家的绍兴市地区,因此山为谢安隐居之山,又被称之为:“谢安山”。我们可以从此名字可看出该山与谢安有关联,它主要讲述谢安因何隐居,又因何重新做官的故事。

东山再起成语的来历

来自

《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东山再起

拼音

dōng shān zài qǐ

正音

辨形

再;不能写作“在”。

近义

重振旗鼓卷土重来重作冯妇

反义

风流云散过眼烟云

结构

偏正式。

英译

return to power

用法

回到家乡,先图个骨肉团聚,一面藏器待时,或者圣恩高厚,想起来还有~之日,也未可知。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

"东山再起"这个典故出自于哪个人物?

“东山再起”这个成语在我们生活中非常的常见,现今喻指在人生大起大落之后重振旗鼓,从头再来的故事,东山再起现在主要用在两个场合,相信经商的人大都会熟悉一句商场如战场的话,东山再起这个成语被用在商场的情况下,意为经商失败后披荆斩棘,重拾辉煌。同时在官场上也常常会出现仕途坎坷之势,东山再起这个成语被用在官场的情况下,意为失势之后重新得势,官途坦荡无云,在具有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所熟知的成语非常多,其实每一个成语都是有出处的,有它独具特色的典故典籍。

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东山再起这个成语的典故典籍吧,从东山再起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可以看出东山是一座山的名称,从东山再起常用的两个情境中,也可以从字面意思上看出这个典故,肯定和一位商人或者说官员有关系,据历史记载,东山再起这个典故源自于东晋的太傅谢安,东山其实是一座位于南京近郊一座小山,这座小山原本是无人问津的,后因长期隐居于此的一名极其有才华的士大夫谢安,在年少时做官而后辞官,中年时期的谢安再度出山做官的事迹而得名。

最后,东晋时期的人们都将谢安再度出任官员的事情称之为东山再起,东山再起的这个成语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那一句“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千古名句了,而后人们用东山再起这个成语来形容自己在人生规划的道路中,总会遇到一些不尽人意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心中有信念,抓住机遇,不抛弃不放弃,最终都会走向成功,从而在人生道路中大展宏图。

“东山再起”出自哪里,东山指的是什么?

“东山再起”出自哪里,东山指的是什么?

“东山再起”这个成语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又重新担任重要职位的意思,也有失势后又重新的恢复原有势力,主要就是比喻人从差的处境重新回到好的处境。这个成语听起来非常的熟悉,但它背后的典故似乎不太清楚,这个成语中有“东山”二字,东山究竟指的是哪一座山?它的背后又是什么故事呢?出自哪个历史典故?

"东山再起"历史典故出自《晋书·谢安传》,主要讲诉了东晋时期以为名叫谢安的人,年轻时曾在朝廷为官,后来遭到他人的嫉妒陷害,于是就辞了官职,到了会稽东山隐居,而谢安隐居之后的生活也非常的惬意,整日的游山玩水,吟诗作对,但东晋皇室想要巩固权力,必须得到门阀世家的支持。再加上谢安名声在外,因此朝廷又数次征召他出仕。不过,尽管官职一次比一次大,但他都不理不睬,就是不肯应召。士人见他执意不肯入朝为官,只得长叹:"安石(谢安的字)不肯出,将如苍生何?"意思是说,谢安不肯出来做官,天下百姓该怎么办呢?

后来苻坚率领八十万大军南下伐晋,而晋却无可用之人,于是就想起了在会稽东山隐居的谢安。谢安好友、侍中王坦之去东山面请,痛陈社稷危艰,国势衰微,亟须良将谋臣匡扶,谢安悚忧而起,应召出山。其实,他已经四十多岁了。既然"东山再起",受命于危难之际,谢安宵衣旰食,临危受命,封为征讨大都督当时的东晋只有八万军队,与苻坚的八十万大军实力悬殊,但是谢安依然还是用计谋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谢安也因此被封为"三公之上",后来人们将此典故誉为"东山再起"。谢安的故事,与战国时期的楚庄王"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故事何其相似。隐居时就好好的隐居,乐享其间;为官时,就大放异彩、青史留名。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和故事,谢安出山之前隐居的山被称为"东山",也为后世流传下了"东山再起"的成语。谢安,这个名字在写入史册之际,也开始成为文人们的形象楷模。而当时的东山也就是现如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大市口附近,这里有一座小山丘,高不足百米,被人们称为东山,直到如今,这座小山丘上还有"谢公祠"碑,这个历史典故也被江宁区人民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山再起”这个典故出自谁之口?

东山再起的典故是关于东晋时期的谢安的。这个成语原用来比喻辞官隐退后再度任职。而现在多用来比喻失败后,恢复力量再干或者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的情况。东山再起是一个褒义词,多用来形容好事情或者好人重新归来,下面这个成语故事就是讲的好人和好事。而如果形容坏人坏事的时候往往使用“卷土重来”,所以二者虽然是近义词但是褒贬有别。

东晋时期的谢安,少年时候就很聪明,不仅学识很高,而且擅长书法,写得一手好字。谢安年轻时不愿意做官,任著作郎不久便以有病为借口辞官归家。隐居在浙江会稽的东山,经常与王羲之、许询等一起游山玩水,写诗作文。朝廷知道他很有才干,征召他做吏部侍郎,也被他拒绝了。后来,征西大将军、明帝司马绍的女婿桓温请谢安做司马。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谢安只好答应,这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

在谢安将要出任的那天,朝廷的官员们都前来送行。这时有位中丞名叫高菘,同他开玩笑说:“你过去高卧东山,屡次违背朝廷旨意,不肯出来做官,想不到今天到底出来了!”(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谢安听了这话,感到很羞愧。东山再起的典故就从这里诞生了,这个四字成语就是从高菘说的这句话中总结出来的。

谢安到了桓温幕府,桓温很高兴,两个人交谈了一整天,言语间甚是投机。谢安后来官至宰相。桓温死后,他接替桓温掌握了东晋的军政大权。在前秦国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中,他派弟弟和侄子为大将,领兵迎敌,击败了苻坚的百万大军。

往往坏人自称自己要重操旧业的时候也说“东山再起”,反正这个成语是一句很好听的话,表达了说话者或者被形容者一种不服输的态度。

“东山再起”成语中的“东山”指的是什么?其中有包含了什么历史典故?

“东山再起”的东山即是指一座山也是指一个人,这座山就是东晋时期会稽郡的东山(今绍兴一带),而这个“东山再起”典故的主人公是谢安。

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是东晋时期四大家族谢氏一门的人,也是谢氏一族最显赫的人物,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与书圣王羲之是好友,谢安名声极响,在上层社会中名望很高,只不过谢安这个人任情放达,朝廷征召他出仕为官,被他拒绝,隐居到会稽郡的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名士游山玩水、吟诗作对,还经常携妓出游,好不潇洒。

谢安为人气度不凡,“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遇事从容淡定,泰然自若。扬州刺史仰慕谢安的名声,几次三番请谢安出山为官,谢安不得已勉强去了,当了一个月就辞职不干,主要是受不了约束。

谢安向往自由却又能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为了救济苍生而选择入仕,既能与人同乐也能与人同忧,“东山再起”说的就是东晋遇到前秦这个强敌入侵,谢安临危受命,以少胜多击败强敌,为东晋又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在统一北方后,国力强于南方的东晋,于是发起对东晋的战争,苻坚亲率八十七万大军,并派遣苻融率二十五万先锋军,浩浩荡荡的往南方开进,志在吞灭东晋,统一天下,谢安此时已是花甲之年,却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负责军事,派自己的侄子谢玄带着八万兵马去前线与苻坚的百万大军对战,面对比自己多十几倍的兵力,谢玄心里很没底,在出发前去请示这仗怎么打,谢安神色泰然,只说:“朝廷已有安排,你只管前去。”

谢玄不放心,又派好友张玄去请示,谢玄带着张玄去山中游玩,还和他下棋赌别墅,张玄因为心中有事,输给了平常棋艺不如他的谢安,谢安直接把赢来的别墅送人了,然后又带着众人登山游玩,到晚上才回去。

谢安镇定的态度起到了很大了作用,谢玄也很相信自己的叔叔,军心稳定战斗力就强,谢玄就这样带着八万北府兵沿淮河西上,迎击强敌,两军对阵于淝水。

前秦虽然有百万之众,却没办法一下子都来到前线,东晋军就抓住这个机会,先发制人,迅速发动进攻,击败了前秦军的先锋部队,秦军折损了五万主力,士气也因此大损。苻坚率大军到淝水后,想趁晋军渡河的时候半渡而击,就命令军队后退,晋军渡水突击,诈降的东晋梁州刺史朱序在秦军后面突然大喊:“秦军前线被打败了,大家快撤。”不明所以的秦军顿时阵脚大乱,晋军趁势掩杀,大败秦军,苻融也在此战役中落马被杀。

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此战结果也使得北方统一的局面随之结体,苻坚在两年后被杀,前秦灭亡。

当捷报传到谢安那里时,谢安正和朋友在下棋,看完捷报就放到了一边,不动声色的和朋友继续下着棋,朋友忍不住问他,谢安轻描淡写的说道:“没什么,只不过是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等棋下完,客人走后,谢安才手舞足蹈不再抑制心中的喜悦。

淝水之战的胜利,让谢安的声望达到了顶点,其镇定自若又潇洒的性情,不仅在当时影响很大,后世也对他推崇的很,诗仙李白对谢安就很崇拜,有很多首诗关于谢安的,因为谢安隐居会稽郡东山,李白诗中所写的东山代表了谢安,在《梁园吟》就有:“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所以“东山再起”的东山既是一座山,也成了谢安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