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跋前踬后的成语意思及歇后语

跋前踬后

bá qián zhì hòu

【解释】本指狼向前进就踩住了自己的颈肉,向后退又会被自己的尾巴绊倒。比喻进退两难。

【出处】唐?韩愈《昌黎集?卷十二?近学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示例】无事之时,望影藏匿,~,日不聊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

【拼音码】bqzh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比喻进退两难

【英文】nonplus

跋前踬后什么意思

“跋前踬后”的意思是“进退两难,一举一动都受到指责”。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

选段:

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译文:

先生的做人,可以说是完美的了。可是在朝廷上不能被人们信任,在私下里得不到朋友的帮助。进退两难,一举一动都受到指责。做了三年博士,职务闲散表现不出治理的成绩。刚当上御史就被贬到南方边远地区。

文本赏析

此文模拟西汉东方朔《答客难》和扬雄《解嘲》的形式,假托国子先生和学生的对话,讽喻执政者不识贤愚,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重点论述朝廷应如何选贤任能。

文中还倡导勤奋刻苦的治学精神和博采各家之长的治学态度。文章笔力雄健,说理透辟,善于熔冶古今,自铸新词,并且巧用反语曲笔,采用骈散间行的句式,讲究用韵,遂使文章既含蓄深沉、寄慨良深,又纵横跌宕,挥洒自如。

跋前踬后的意思

跋前疐后,汉语成语,拼音是bá qián zhì hòu,意思是比喻进退两难。出自《谢罗尚书启》。

成语出处

宋·陈亮《谢罗尚书启》:“直情径行,视毁誉如风而不恤;跋前疐后,方进退惟谷以堪惊。”

宋.陈亮《谢罗尚书奏》:“直情行经,看毁誉如风而不关心;前进疐后,正在进退两难以很惊人。”

成语辨析

【近义词】:跋前踬后、进退跋疐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进退维谷。

示例

其稍畏名义者,则包羞闵默而有~之忧。《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嘉熙元年》

比较畏惧名义的,就蒙羞闵沉默而有~的忧虑。《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嘉熙元年》

突袭珍珠港后的日本侵略者,在中美两国的夹击下,在战场上跋前疐后,险象环生。

扩展资料

进退跋疐

进退跋扈,汉语成语,拼音是 jìn tuì bá zǔ ,意思是犹言进退两难,无法决定,难以行动。出自《诗经·豳风·狼跋》。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处境困难

举例

章炳麟《訄书·学隐》:“进退跋疐,能事无所写,非施之训诂,且安施邪?”

章炳麟《訄书.学习隐》:“进退跋疐,可能事情无所写,不是施舍的解释,而且怎么使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