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春秋笔法 ”是什么意思?

简单来说就是语言精辟、一针见血。

成语释义: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所谓“春秋笔法”,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春秋笔法,成语的意思

春秋笔法

【也称】

春秋笔削

chūn

qiū

xue

【释义

】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春秋笔法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春秋笔法 [ chūn qiū bǐ fǎ ]

释义: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译文: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相同处,就不独自决断。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改动一字一句。弟子们听受《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的凭这部《春秋》,而怪罪我的也凭这部《春秋》。”

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指曲折的文字。

近义词:

微言大义

微言大义 [ wēi yán dà yì ]

释义:《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后用“微言大义”指精微的语言里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微:精深,精微。

出处: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从前孔子逝世,含义深远的言论就断绝,七十位贤人丧亡,经典著作的大义就违背。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