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从善如流的来历(从善如流的成语故事)

本文目录一览:

"从善如流"这个成语出自哪里?

从善如流的意思是指采纳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畅快而自然。比喻乐于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出自《左传·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公元前585年,郑国不敌楚国的进攻,求救于晋国。晋将栾书奉命前去救援,使楚军退兵回国。后栾书又去攻打蔡国,蔡国急忙向楚国求救。楚国只好派公子申和公子成率军救蔡。晋大将赵同和赵括向栾书请战,准备率兵攻打援蔡的楚军。这时,栾书的部下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阻止说,此次与楚军交战,胜了也不光荣,败了则会令人羞耻,于是建议收兵回国。栾书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军中有人对此持异议,认为辅佐栾书的有十一个人,只有知庄子等三人主张收兵,而主战的人占多数,因此应按多数人的想法行事。栾书回答:“正确的意见才能代表多数。知庄子他们是贤人,他们的正确意见便能代表多数人的想法。”于是,他下令退兵回国。过了两年,栾书率兵攻下了蔡国后,又想去攻打楚国。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等人分析了具体情况后,又建议栾书暂时不要攻打楚国,而去攻沈国。栾书又一次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栾书能正确听取部下的意见,时人便称赞栾书以从善如流的意思说:“栾书听从好的、正确的意见,就像流水向下那样,迅速而又自然。”

从善如流,典故由来

从善如流,不是典故,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cóng shàn rú liú,形容听取正确的意见及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快而自然。出自左丘明《左传·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1]

从善如流的成语故事

从善如流

cóng shàn rúliú

[释义] 从:听从;善:指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如流:像水从高处流下那么快。听从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来一样顺畅。形容乐于接受别人提出的正确意见。

[语出] 《左传·成公八年》:“从善如流;宜哉!”

[辨形] 流;不能写作“留”。

[近义] 从谏如流 从善若流

[反义] 独断专行 刚愎自用

[用法] 用来指乐于接受别人的好意见。可用上对下;下对上;也可用于平辈之间。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老张为人正派;~;你们会相处得很好的。

[英译] readily to accept good advice

[成语故事]

郑国是春秋时的小国。它为了防御楚国,和晋国签订了盟约。结盟的第二年,楚国即发兵进犯郑国。晋军有约在先,便派兵救援,路上与楚军相遇,楚军不战而退。晋将赵同等人主张乘机攻占楚国的蔡地。他们催请栾书元帅下令行动,但“中军佐”知庄子不让栾书元帅发兵,说:“楚军已撤,郑国转危为安,我们就不该进攻楚国。”栾书元帅觉得有理,毅然命令大军撤回晋国。

对此,《左传》称赞栾书的举动是“从善如流宜哉”!

从善如流是什么意思

从善如流的意思是:听从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来一样顺畅。形容乐于接受别人提出的正确意见。听从;善:指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如流:像水从高处流下那么快。

成语拼音:cóng shàn rúliú

成语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出处翻译:君子说:“听从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来一样顺畅,非常适宜。”

成语用法:从善如流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听从别人的意见。

成语例子:“八毛!”他也立刻懂得,将五分钱让去,真是“从善如流”,有正人君子的风度。(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

扩展资料

反义词

1、独断专行

成语拼音:dú duàn zhuān xíng

成语解释:断:决断;做决定。独自作出决定;自己想怎样做就怎样做。形容行事不民主。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在他却不免有点独断独行,不把督抚放在眼里。”

2、刚愎自用

成语拼音:gāng bì zì yòng

成语解释:刚:强硬。愎:固执;任性。刚愎:倔强固执;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自用:自以为是。固执任性;自以为是。

成语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刚愎不仁,未肯用命。”

出处翻译:强硬且不够仁义,不肯听从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