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有形字旁的字有哪些(行旁边的字)
本文导读目录:1、哪些是形声字2、请教象形字的图画表示,大量,多谢3、形字能组什么词?4、有形近字(100组)吗?5、形的形近字组词?6、谁有形声字,象形字,会意字?哪些是形声字
形声字有:株、洙、珠、江、河等。
详细解释:
1、株:隆起并暴露在地面上的树根。“木”(mù)表示树木;“朱”(zhū)表示形态,即根向四外展开的样子,兼表示字音。
2、洙:河流名。泗水的一个支流,现在的山东境内。“氵”(shuǐ)表示水,即河流;“朱”(zhū)表示河道或其支流的形状,兼表示字音。
3、珠:[珍珠],贝壳内的球形颗粒。乳白色,有光泽,中心有砂粒,是一种特殊的中药。“王”(yù)表示玉石,即外部色泽如玉;“朱”(zhū)表示形态,即光芒四射的样子,兼表示字音。
4、江、河二字,原本是为专指长江黄河而造的字,由于江河均属水类,所以都用“水”来作这两个字的主义部分,然后又根据口语中称谓江河的发音分别选取了读音相当的“工”、“可”来作标声的部分,于是就构成了江河两个形声字。
扩展资料:
形声字的作用意义:
从汉字发展的角度来看,形声造字法不仅突破了象形、指事、会意造字的局限,找到了为许多元形可象、有意难会的事物造字的简便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它弥补象形、指事和会意不能直接标声的缺陷。
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如果不能标示读音,是极不便于使用因而就不能持久存活下去的,所以在世界范围内,表意向标音的过渡乃是一切文字发展演变的共同规律。
中国的汉字虽然没有演变为纯标音的文字,但是由于形声造字法的发明和表声字的迅速增多,并很快在后来的汉字中占了绝对的优势,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汉字的标声功能也说明中国的汉字同样是在遵循共同的声化规律而发展、演变的汉字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中形声字起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形声字
请教象形字的图画表示,大量,多谢
汉字的产生 汉字有极悠久的历史,在战国时期曾经传说文字是黄帝史官仓颉所造。一说仓颉是古帝王。这种传说只是传说而已,本不足信。因为文字绝对不是一个人所能独创,而是在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有文字记事的时候,人们在集体生产劳动过程中经过观察自然的事物,并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而创制出来的。然后又一步一步使之完善起来,成为记录语言的工具。汉字有繁富的体系,非经过很长的时间是不能创制成功的。 汉字开始产生的时间,还难以确实断定。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商代的文字已经是很发达的文字了,最初产生文字的时代必然远在商代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于夏代。距今当在四五千年以上,应当在新石器时代。 商代是奴隶社会时代,已经有宫室城郭,有农业,还有制陶、冶炼等手工业。
商王好占卜,凡是祭祀、征伐、田猎、农事等都要占卜,占卜所用的东西主要是龟腹甲,有时也用牛肩胛骨。占卜的文辞就刻在龟甲兽骨上。商代占卜的甲骨是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河南安阳西北五里小屯村发现的。这个地方是殷商的旧墟。从1928年以后又经过几次发掘,前后所得甲骨在10万片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是商朝后半期盘庚自奄迁于殷以后的东西,约在公元前13~前11世纪,在甲骨上所刻的文字我们称之为甲骨文。甲骨文字的发现使我们对于汉字产生的最初情况有了明确的认识。
甲骨刻辞大部分是贞问之辞,也有一部分是记事的。现在能认识的字有2000多个,还有些字我们还不认识。从已经认识的字来看,很明显汉字是从图画发展而来的。由图画而变为笔画简单的文字,再由笔画简单的文字进一步创制大量的新的文字。 甲骨文已经是很发达的文字了。但在甲骨文里图画式的文字还很多。凡是实物有形可画的大都用图形来表示。例如:以上这些字所表示的都是有形可画的实物。在文字学上称这类字为象形字。这类字虽然接近于图画,但是已经成为一种代表语词的文字,笔画采用线条式,只要能把事物形象的特征表现出来使人一看就能明白是什么字就行了, 并不需要像图画那样复杂。如、的犄角有不同是很容易分辨的。另外, 有些字如、之类,横写占的地位太大,所以改为竖写,这说明甲骨文字已经脱离了图画阶段,演变成为真正记载语言的文字了。
语言里的词并非都有具体的形象可画的。例如数词,在甲骨文里就用线条来表示数目:有些事物没有实际的外形可做为表象,而在甲骨文里也想方设法用图形来表示。例如:这些字都是一种表意文字,用点画来表示所要指出来的意思。上和下无形可象,而用“一”在“”的上下来表示事物所处的方位。就是《尚书》“ 高宗肜日”的肜。古人称祭而又祭曰肜。甲骨文的字即表示连续不断的意思。彭字左边是鼓,右边的几画表示的是鼓的声音。晕字在日的四周画上几画表示日周围的光圈。皀字《说文》解释为“谷之馨香也”,甲骨文为食器,上面的几点表示食物上的香气。像这类的表意文字在文字学上称为指事字。
在语言里除事物的名词用图形来表示以外,属于行为动作的词在甲骨文里也利用图画来表示。例如:这些字都是用绘画的形式把两个形体组合在一起的表意文字,在文字学上称为会意字。
以上所举出的字有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都是用图形来表示的。后来字形变成篆文、隶书,又变为楷书,始终没有改掉原来图形的基础,也就没有改变为拼音文字了。
汉字形体的演变 现在我们日常手写的规规矩矩的汉字字体称为楷书,或称为正楷。楷书是从公元3~4世纪魏晋时代开始形成的一种字体。魏晋以前,从殷商到秦汉,汉字的写法有过很大的变迁。汉字形体的变迁主要可以分为3个大的阶段:
商周的古文字到秦代的小篆 商代的文字见之于卜辞和铜器铭文的已经不是图画,而是一种笔画简单的记录语言的符号了。但是很多文字在表形表意上还离图画的形式不太远。例如:这里隹、齿二字都是象形字,兴象四支手共举,星象人企立远望,竝象二人竝立,逐象人逐豕,男象以耒耜在田耕作。 到了周代,铜器上的文字在写法上跟甲骨文还很接近,只是在笔画上或有改变。例如:
到了春秋战国之间,书写工具有了竹简和丝帛,文字可以用笔来写,不用契刻和陶铸了,因而使用日广。这时,列国的文字各有地方特色,不完全一致。秦人承继了西周的文字,笔画趋于繁复, 如秦刻石(通称石鼓),即所谓大篆;而东方诸国的文字又趋于简易,改变比较多。秦灭六国以后,建立了统一的王朝,李斯倡议进行统一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于是有小篆。小篆对大篆而言,形体比大篆简单,结构比金文整齐,写法有一定的规范,而且同从一个偏旁的字,偏旁的写法和地位也都有一定,因而文字走向系统化。例如从女旁的字在金文里大都写在右边,有时写在左边,在小篆里则一律改写在左边。从言字边的字,在金文里有的写在左边,有的写在右边,如“许”字、“谏”字,在小篆里一律也改写在左边。又如在金文里从彳又从止的字,彳写在左边,止写在右下边,在小篆里就一律合写在左边,作兠。秦朝统一文字在汉字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是一大进步。小篆是由商周文字发展而成的。小篆以前是一个大的阶段。
秦汉的隶书 隶书是由简略的篆书逐渐发展而成的。战国时代的兵器文字已趋简捷,相传秦代开始有了与篆书接近的隶书,隶书在民间使用。到了汉代,隶书不断发展,由接近篆书而改变篆书,成为日常应用的字体了。隶书不同于篆书的地方很多。主要表现在3方面:①笔画简化。如言字边、辵字边,阜字边之类。②结体改变。如晋字、秦字、曹字、春字的上边一部分都不同于篆书。③变篆书的圆笔为直笔或方笔。如月、木、文、六、女、大、甲、有、以等都是。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由繁复变简单的一大发展。隶书解散了篆体,使文字完全脱掉了图画的性质,成为便于书写的符号,文字也就走向大众化的方向,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从东汉时起;纸已经大量生产,书写文字也更加方便,因此隶书的笔势带有波折,在体势上与篆书大不相同,东汉时期有不少的书法家善于楷隶。
在汉代隶书开始发展的时期,又有了草书。草书是草率的隶书,汉魏时通行的是章草。汉末又有了由楷隶简化的行书, 东晋时又有了今草。足见文字为便于实用,不断有新体出现。但草书只求整个形体与隶书相似,不容易认,行书又偏于草率,所以楷法为人所重。 魏晋以后的正楷 “楷”是有规矩的意思。从汉代有楷隶以后,到魏晋时代就有了正书。正书也称为真书。这种字体比楷隶又有了不同。波势减少,笔画也趋于平易圆转。所以从唐代以后一直成为手写的字体。
总之,汉字的形体演变从商周古文字到小篆是一期,由小篆发展为隶书是一期,由隶书发展为正书又是一期。总的趋向是由繁难变为简易。文字在使用上尽量求其易写,不再斤斤于表意了。
汉字的结构 汉字自古至今都是方块式的文字,有的是独体字,有的是合体字。独体字来源于图画式的象形字和指事字,合体字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和形声字。在汉字总体内,独体字很少,合体字占90%以上,而合体字中又以形声字占绝对多数。
合体字是把两个已有的字组合在一起,组合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左右排列的形式,另一种是上下组合的形式。形声字的结构是一半形旁,一半声旁,形旁表意,声旁表音。形旁和声旁所摆的位置则有6种不同的方式:
①左形右声。如:组、红、语、提、伍、校、忙、江、城、附、唱、鲤、舫、狗、炬、神、迷、距。
②左声右形。如:放、和、鸭、视、收、颈、翅、部、勃、额、剂、救、溪、钦、敲。
③上形下声。如:简、花、室、草、定、覆、岌、麋、冕、岑、星、露。
④上声下形。如:吾、常、裂、帛、含、盟、婆、斧、忽、摩、烹、费、翡、恭、贡、瞽、驾、忌、密、努。
⑤外形内声。如:匡、衷、痕、病、废、闺、弼、街、圃、匐。
⑥外声内形。如:闻、闷、辨、问、赢。这些不同的写法,最初是为了书写的方便和形式的美观,以致形旁跟声旁的位置有不同,后来同从一个形旁的字就大都有一定的格式。例如:“ 亻、口、彳、氵、火、木、扌、土、犭、礻、糸、禾、米、虫、酉、足、玉、巾、衤、日”等形旁一般都在左边:“力、攴、殳、见、刂、戈、页、欠、瓦、鸟、斤”等形旁都在右边;“宀、穴、艹、?、儧”等形旁都在上边;“皿、子、心、灬(火)、黾”等形旁都在下边。这些不同的形旁在字形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看起来仿佛复杂,实际上具有一定的规律,对认字和书写两方面都有很大的方便。这种结构的形式从秦汉时期的篆书发展为隶书就已经固定下来了。书写的笔顺也必然要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不能错乱。
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汉字是一种表意注音的音节文字,每一个汉字代表语言里的一个音节。在上古时代汉语有单音节词,也有双音节词,而以单音节词为主,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词。自汉代以后,双音节词逐渐加多,一直发展到现代,汉语就变为以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为主了。这样,语言里的词大多数需要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来表示,字跟词的数目就不能相应。因此,一个字不一定就是一个词,它可能只是构成一个词的词素(或称语素),它只代表整个词的一个音节。
汉字虽然是音节文字,但是汉字本身不都能确切地表示语音。汉字中的象形字和表意字,如山、水、首、目、大、文、京、方、走之类,都是不表音的字。汉字的形声字,一半是形,一半是声,表声的部分跟字音相同的固然不少,可是也有很多不相同的。例如词、资、堂、杜、汤、荡、欣、汗、都、循之类,声旁跟字音只是韵母相同而声母不同;其他如涤、洒、仍、特、雕、凝之类,声旁跟字音就全不相同,很难看出应该怎样读。声旁也就失去了表音的作用。
声旁跟字音不相应,主要有两种原因。一种原因是古今音异,古代原来音是相同的,由于时代的变迁,语音有了改变,读音也就不一样了。如铺从甫声,铺、甫古音声同;结从吉声,结、吉古音韵同,今音就不一样。另一种原因是前人制字,声旁与字音本不相同,只取其相近。例如浩从告声,聚从取声,暖从爰声,蔡从祭声,似从以声,枢从区声,喘从专声之类都是。因此汉字中形声字尽管占大多数,而字形上所标识的声旁跟语言并不都相协合,表音的作用也就不显著了。汉字本身既不能明确表音,每个字就只能按照字典所注的读音来读了。
汉语的语词极为丰富,古代字少,一字多义,或一个字代表几个词,连带着都有一字多音的现象。例如"说"有yuè、shuō、shuì三个音,表有喜悦,说话,游说三个意思。喜悦的意思是一个词,说话、游说两者又各是一个词。“卒”有zú、cù两个音,zú有兵卒的意思,又有终了,死亡的意思;cù是猝然的意思。兵卒是一个词,终了,死亡是一个词,猝然又是一个词。罢字音pí,又音bà,pí是疲敝的意思,bà是停歇的意思,疲敝是一个词,停歇又是一个词。又如行字有xíng、háng两个音,xíng是行走,háng是行列。贾字有gй、ji╤两个音,有商贾、价值两个意思。遗字有yí、 wèi两个音,有遗留、馈赠两个意思。这些都是一字多义。要分辨意义和读音只有凭仗上下语句来断定了。这是文字与语音不相应的又一种情况。 汉字在记录语言时,每一个字都有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用法。汉字当中同音字也特别多,除古代已经通行的同音假借字一直沿用的以外,其他是不能随便写的。写错了就称为写“白字”,例如 shi这样一个音,见于下列一些词里:城市、表示、战士、方式、考试、教室、形势、解释、装饰、合适、事情、世界。这里每一个词都有一定的写法,其中每个字都是组词的一部分,因为它又联系着许多相关的词,自成一组,所以不能写错。例如“市”,既有“城市”一词,又有“都市”、“市场”、“市井”、“市价”一些词。因此,汉语的语音系统虽不复杂,而文字却成千累万。一个字作为一个词素构成一个词,它本身承担着一定的意义,每个词怎么写是受字义和词义所制约的,所以不能错乱。
汉字在记录语言当中也出现不少古今字和异体字,例如洒(洒)、儿(貌)、罢(疲)、辟(辟) 、莫(暮)是古今字;泄(泄)、窥(闚)、迹(迹)、懒(?)、辖(鎋)等是异体字。一个词也可以写成几个形体。如“个”、“个”、“个”;“泛”、“泛”、“氾”。为了使文字规范化,许多不必要的异体字现在就都不用了。
汉字的增繁与简化 汉字在商代除了有象形字、表意字以外,还有形声字和假借字。象形、表意主形,形声、假借主音。为配合语言,表音是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从周代以后形声字成为造字的主体。语言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语词不断增多,文字也随之日益增加,形成一个繁富的文字体系。
秦代的《仓颉》、《博学》、《爰历》三篇有3300字,汉代扬雄作《训纂篇》,有5340字,到许慎作《说文解字》就有9353字了(不算“重文”)。晋宋以后,文字又日渐增繁。据唐代封演《闻见记·文字篇》所记晋吕忱作《字林》,有12824字,后魏杨承庆作《字统》,有13734字,梁顾野王作《玉篇》有16917字,隋陆法言作《切韵》,有12158字,都达一万数千字。唐代孙强增字本《玉篇》有 22561字。到宋代司马光修《类篇》就多至31319字,到清代《康熙字典》就有47000多字了。
字书中文字数量的增多是由不同时期所产生的文字累积而成的。各时期都有不少新的语词出现,就要造许多形声字,字数自然增加。并且在文字使用中也出现很多不同情况的异体字和孳生的字。不同形体的字有以下几种:
①相传下来的古文奇字。如《说文解字》所收:“儿”是古文奇字“人”字,“ 无”是奇字“无”字,“礼”(礼)、“眎”(视、)、“?”(多)、“愳”(惧)等字是古文,“雱”(旁)、“坠”(地)是籀文。
②字的异体。如鸡鸡, 谲憰、逴趠、踣?、呧诋、溪溪、逼逼、唇唇等字形旁不同,枹桴、?讻、胑肢、觵觥、悑怖、?抽、澄澄、?磨等字声旁不同,但音义是相同的。这种异体字特别多。
③古今字。同是一个字而古今的写法不同。今字或就古字增加偏旁,或另成一字。如"从"作"从","?"作“派”,“寽”作“捋”,“?”作“敝”,“?”作“渊”,“?”作“煮”,“?”作“煼”,“鼃”作“蛙”,“鼄”作“蛛”,“鬴”作“釜”,“羴”作“膻”,“?”作“涎”,“汓”作“泅”。这些字音义都一样。
④俗体字。民间流行的手写体字很多。如:"煞"(杀)、“柒”(漆)、“吊”(吊)、“头”(头)、“ 楞”(棱)、“?”(辩)、“?”(忧)、“泪”(泪)等都是。以上这种异体字在字书里占有很大的比重。
其次,文字在使用中还产生一些增添偏旁的字。有些是属于俗体字一类,如“栋梁”的“梁”,“水菓”的“菓”、“笤箒”的“箒”,徒增赘疣,自当会废弃不用。但有些因为原来的字作为另外一个词来用,与原来造字的意思毫无关系,于是又就原字加偏旁代表原字的意思,这在文字学上称为后起本字。如"莫"的本义为日暮,因“莫”另作“无”的意思来用,所以又造"暮”字。“暴”的本义为晒,因“暴”作“暴虐”的意义来用,所以又造“曝”字。“须”的本义为胡须,因“须”用为“必须”字,所以又造“ 须”字。“韦”的本义为围,因“韦”用为“皮革”字,所以又造“围”字。“然”原义为燃烧,因用为“如此”的意思,所以又造“燃”字。又有些字由于义有引申,原义不用,而通常作引申义讲,于是加偏旁又为原义另造一字。如“监”字原义是人俯身向水鉴中看自己,引申有监察、监督等意义,原义不用,因而又造“巶”字。“益”字原义是水从皿中溢出,引申有增加、有利等意义,原义不用,所以另造“溢”字。“原”字原义是水源,引申有原始、本来等意义,原义不用,因而又造“源”字。以上这些都是后起本字。 另外在汉字发展过程中还产生一些义近音同或音近的分别字。如“挽”为挽车,但属于一般牵引的意思就别作“挽”。“版”为版图、版筑的“版”,木板、铁板都别作“板”。“称”为称举、称量轻重,可是称量轻重的器具却另造“秤”字,音 chènɡ。“受”为接受,受与别人就另作“授”。“知”为知道、明白的意思,聪明有知识就别作“智”,音zhì。这些都是分别字。
从这些方面来看,汉字在历史上之所以日趋繁富,一方面由于不同时代有新的语词增加,须要创造新字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由于产生了大量的异体字、俗体字和用增益偏旁的方法以表现新的意义的孳生字;因此由汉代以后字书的字日益加多。实际上日常使用的字不过六七千而已。 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分歧旁出的异体字就要废除掉。选择的标准就是要求简易便用,而且要符合约定俗成的规范。因此废去古字而用今字,不取繁复的异体字,而取简便易写的字。由繁复趋向简化,这是汉字形体发展的规律。从商代到近代,一直是如此。由篆书变隶书就是一次大改革。例如泰、秦、春、奉几个字的上头,篆书都不相同,可是隶书就都变得一样了。又如心字在字的左边,楷书都作忄,火字在字的下边,楷书都写作灬,都是有意的简化。至于各时代受行书、草书的影响出现的简体字更是指不胜屈。如断作断,牀作床 ,庄作庄,潜作潜,条作条,备作备,怜作怜,召作?之类,从隋唐时代以来就已在民间流行了,所以有条理的、符合汉字的形体结构方式和表音作用的简体字还是有利于识别和书写的。但不能违背约定俗成的原则。随意简化,师心自用,就失去作为交流思想工具的作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整理异体字和制定简化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重大作用。
参考书目
徐中舒主编:《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1981。
顾野王编:《玉篇》,张士俊泽存堂刻本。
张参编:《五经文字》, 唐开成石经本, 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
唐兰:《中国文字学》,古籍出版社,上海,1979。
--------------------------------------------------------------------------------
汉字
中国汉族人民用以记录汉语、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汉族祖先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汉字是一种音节文字,一个字代表语言里的一个音节。每一个字都有一定的音义。汉字本身有一定的严谨的结构规律,自有其完整的系统性。尽管汉语方言比较分歧,可是用汉字写下的书面语言,南北各地的人都能看得懂,虽然古今语音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商周的古文和由秦汉传下来的古书现在仍然能读得懂。这不是其他民族的文字所能相比的。
汉字的产生 汉字有极悠久的历史。汉字开始产生的时间,还难以确切断定。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商代的文字已经是很发达的文字了,最初产生文字的时代必然远在商代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于夏代,距今当在四五千年以上,应当在新石器时代。
汉字形体的演变 商代的文字见之于卜辞和铜器铭文的已经不是图画,而是一种笔画简单的记录语言的符号了。秦灭六国以后,李斯倡议进行统一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于是有小篆。小篆是由商周文字发展而成的,隶书是由简略的篆书发展而成的。到了汉代,隶书不断发展,成为日常应用的字体。在汉代隶书开始发展的时期,又有了草书。到魏晋时代有了真书。汉字的形体演变,总的趋向是由繁难变为简易。
汉字的结构 汉字是方块式的文字,有的是独体字,有的是合体字。独体字来源于图画式的象形字和指事字,合体字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和形声字。在汉字总体内,独体字很少,合体字占90%以上,而合体字中以形声字占绝对多数。
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汉字是一种表意注音的音节文字 ,每一个汉字代表语言里的一个音节。一个字不一定就是一个词,它可能只是构成一个词的词素(或称语素),它只代表整个词的一个音节。汉字虽然是音节文字,但是汉字本身不能确切地表示语音。汉字在记录语言时,每一个字都有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用法,是不能随便写的。写错了就称为写白字。
汉字的增繁与简化 秦代的《仓颉》、《博学》、《爰历》三篇有3300字。到清代,《康熙字典》就包括 4.7 万多字。实际上日常使用的字不过六七千而已。由繁复趋向简化,这是汉字形体发展的规律。但不能违背约定俗成的原则。随意简化,就失去作为交流思想工具的作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整理异体字和制定简化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汉字的规范化
形字能组什么词?
常用词组
1. 形变 xíngbiàn
[deformation] 固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的变化
2. 形单影只 xíngdān-yǐngzhī
[a solitary form;be extremely lonely with but one form and single shadow] 形影只有一个。形容孤独,没有人做伴
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
3. 形格势禁 xínggé-shìjìn
[obstructed by condition and prohibited by circumstances;in a unfavorable aspect] 格:受阻碍。受到形势的阻挡和限制,事情进行得不顺利
4. 形骸 xínghái
[the human skeleton or body] 形体(多指人的)
5. 形迹 xíngjì
(1) [person’s movements and expression or body]∶人的举动和神色
(2) [formality]∶指仪容礼貌
不拘形迹
6. 形迹可疑 xíngjì kěyí
[of suspicious appearance;look suspcious] 行动诡秘,令人怀疑
邓以形迹可疑,故亦不敢告人,托之归宁而已。——《聊斋志异·房文淑》
7. 形貌 xíngmào
[appearance] 外形相貌
她的衣着形貌完全不像城里人
有古人形貌。——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形貌昳丽。——《战国策·齐策》
8. 形容 xíngróng
[describe;express;modify] 传达一种观念、印象或对某些无形事物之性质及特色的了解
9. 形容 xíngróng
[appearance;countenance] 形体容貌
形容枯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0. 形容 xíngróng
[describe] 描述
以寸管形容。——清· 林觉民《与妻书》
11. 形容词 xíngróngcí
[adjective] 很多语言中均有的主要词类中的一种。主要用来修饰名词的词,表示事物的特征
12. 形声 xíngshēng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with one element indicating meaning and the other sound] 六书之一。指字由“形”和“声”两部分合成,形旁有关意义,声旁有关读音。如由形旁“氵(水)”和声旁“胡”合成“湖”。形声字占汉字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也叫“谐声”
13. 形式 xíngshì
[form] 某物的样子和构造,区别于该物构成的材料
纯以形式。——蔡元培《图画》
形式笔势以外
14. 形式主义 xíngshìzhǔyì
[formism] 给予形而上学的诸形式以首要地位的一种哲学理论(如柏拉图哲学或亚里士多德哲学)
15. 形势 xíngshì
[situation;circumstance;condition;state of affairs] 在其周围环境中所处的情形或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形的相对的或综合的境况
16. 形势逼人 xíngshì-bīrén
[the situation is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 形势发展得很快,逼使人们不得不更加努力
“形势逼人,不动是不行啦!”
17. 形态 xíngtài
[form;shape;pattern] 事物的形式与状态
18. 形体 xíngtǐ
(1) [shape(of a person’s body);physique;form of structure]∶身体形状
生物学家们塑造了形体完整的中国猿人模型
形体态度。——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2) [form and structure]∶物体的形状及其结构
中、英文的形体远远不同
19. 形象 xíngxiàng
[image;form;figure] 用有效和生动的语言刻画和描写的有形或可见的表现
创造英雄形象
20. 形心 xíngxīn
[center of figure] 平面图形的面积中心或立体图形的体积中心
21. 形形色色 xíngxíng-sèsè
[of every hue] 形容事物品类繁多、各式各样
商店货架上形形色色的货品,琳琅满目
22. 形影 xíngyǐng
(1) [(of an object) form and shadow]∶物体和身影
形影不离
(2) [a person's sillouette]∶身体的影子
她的形影不时地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23. 形影不离 xíngyǐng-bùlí
[inseparable as body and shadow;be always together] 见“形影相追”
24. 形影相吊 xíngyǐng-xiāngdiào
[body and shadow comforting each other——extremely lonely] 只有与影子相伴。形容非常孤单寂寞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晋· 李密《陈情表》
25. 形影相随 xíngyǐng-xiāngsuí
[follow like a shadow-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见“形影相追”
26. 形影相追 xíngyǐng-xiāngzhuī
[never leave each other,as body and shadow comforting each other] 像影子离不开形体一样,一刻也不分离。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形影相追高翥鸟,心肠并断北飞船。——唐· 张说《同张侍御望归舟》
27. 形制 xíngzhì
[shape and structure] 物体的形状和构造
形制古朴
28. 形状 xíngzhuàng
[form;appearance;shape] 特定事物或物质的一种存在或表现形式
有形近字(100组)吗?
一斤、训斥
开刀、刀刃
教育、孝子
警察、尊敬
用处、甩掉
甲子、申诉
桌子、卓越
彼此、被子
扒开、趴下
木排、俳句
多少、夕阳
土地、水池
徒弟、陡坡
水纹、坟头
门口、人们
年级、汲取
理解、埋头
订单、盯稍
1.和蔼可亲 暮霭沉沉 2.独占鳌头 桀骜不驯
3.倍道而行 背道而驰 4.作壁上观 完璧归赵
5.脉搏微弱 赤膊上阵 6.沧海桑田 白云苍狗
7.万古长青 冬夏常青 8.寥若晨星 良辰美景
9.薪火相承 相辅相成 10.马到成功 计日程功
11.一张一弛 风驰电掣 12.以逸待劳 越俎代庖
13.层见叠出 花样迭出 14.连篇累牍 买椟还珠
15.渡过难关 暗度陈仓 16.腐化堕落 陨石坠落
17.要言不烦 繁文缛节 18.斐然成章 蜚短流长(飞)
19.因噎废食 煞费苦心 20.鬼斧神工 破釜沉舟
21.天翻地覆 山穷水复 22.事必躬亲 洗耳恭听
23.粉身碎骨 悬梁刺股 24.马革裹尸 食不果腹
25.引吭高歌 不卑不亢 26.合家欢乐 和盘托出
27.涣然冰释 焕然一新 28.惊慌失措 张皇失措
29.天网恢恢 心灰意冷 30.拾人牙慧 平等互惠
31.亟待解决 急需处理 32.既往不咎 继往开来
33.唇枪舌剑 明枪暗箭 34.名缰利锁 李代桃僵
35.矫揉造作 娇生惯养 36.开源节流 大江截流
37.触景生情 事过境迁 38.不胫而走 大相径庭
39.鸠占鹊巢 饮鸩止渴 40.能源匮缺 功亏一篑
41.烂尾工程 滥竽充数 42.书声琅琅 朗朗上口
43.入情入理 鞭辟入里 44.再接再厉 励精图治
45.身体力行 厉行节约 46.三足鼎立 鼎力相助
47.火中取栗 沧海一粟 48.妙语连珠 珠联璧合
49.黄粱美梦 偷梁换柱 50.凤毛麟角 鳞次栉比
51.戮力同心 戳穿阴谋 52.语无伦次 美轮美奂
53.平心而论 凭空捏造 54.出奇制胜 出其不意
55.青山绿水 山清水秀 56.能屈能伸 委曲求全
57.胜券在握 开卷有益 58.欢呼雀跃 声名鹊起
59.礼尚往来 无上光荣 60.风声鹤唳 谈笑风生
61大事渲染 大肆挥霍 62.无事生非 惹是生非
63.势(誓)不两立 势在必行 64.以身试法 拭目以待
65.额手相庆 疾首蹙额 66.闪烁其词 众口铄金
67.耸人听闻 毛骨悚然 68.波浪滔天 惊涛骇浪
69.走投无路 出人头地 70.按图索骥 老马识途
71.枉费心机 妄自尊大 72.文过饰非 闻过则喜
73.好高务(骛)远 趋之若鹜 74.烟消云散 销声匿迹
75.九霄云外 通宵达旦 76.水泄不通 一泻千里
77.形迹可疑 行迹无定 78.发人深省 如梦初醒
79.长吁短叹 嘘寒问暖 80.头晕目眩 华丽炫目
81.以身殉职 徇情枉法 82.揠苗助长 偃旗息鼓
83.和颜悦色 察言观色 84.唇齿相依 倚老卖老
85.贻害无穷 遗臭万年 86.标新立异 立意新颖
87.微言大义 不可思议 88.绿树成荫 绿草如茵
89.心心相印 相映成趣 90.蜂拥而至 风起云涌
91.优柔寡断 神情忧郁 92.临渊羡鱼 竭泽而渔
93.桃园结义 世外桃源 94.沾亲带故 拈轻怕重
95.头昏脑涨 通货膨胀 96.震耳欲聋 振聋发聩
97.直言不讳 仗义执言 98.远见卓识 真知灼见
99.乔装打扮 梳妆打扮 100.座无虚席 坐收渔利
形的形近字组词?
中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有形近字,多音字,象形字等。形近字是比较常见的一种。
1、滕(滕州)腾(腾飞)
2、抑(抑郁)仰(仰首)
3、 躁(烦躁)燥(干燥)
4、拂(拂袖)佛(佛门)
5、嘶(嘶哑) 撕(撕毁)
6、揣(揣摩)湍(湍急)
7、煦(和煦)照(照样)
8、浪(波浪)酿(酒酿)
9、熟(不熟)熟(熟悉)
10、驮(驮马)驭(驾驭)
11、涌(涌现)勇(勇敢)
12、坑(坑蒙拐骗) 吭(吭声)
13、 拟(拟定)似(似乎)
14、 嫂(嫂嫂)馊(馊主意 )
15、蹦(蹦跳)棚(棚子)
16、撩(撩人)暸(了望)
17、嘹(嘹亮)僚(官僚)
18、烙(烙印)洛(洛阳)
19、掩(掩盖) 淹(淹没)
20、纺(纺织)仿(效仿)
21、缘(缘分)喙(鸟喙)
22、框(框子)筐(箩筐)
23、汛(潮汛)讯(简讯)
24、焙(烘焙) 培(培养)
25、缎(缎子)锻(锻炼)
26、指(指示)绢(手绢)
27、憧(憧憬)幢(一幢)
28、炽(炽热)织(织布)
29、帖(帖子)贴(张贴)
30、舔(舔舐)添(添乱)
31、澜(波澜)斓(波澜)
32、眷(眷恋)卷(试卷)
33、袄(棉袄)沃(肥沃)
34、峦(山峦)恋(恋人)
35、汛(汛期)讯(讯息)
36、券(票券)卷(试卷)
37、驶(行驶)驭(驾驭)
38、贴(张贴)帖(请帖)
39、拖(拖拉)施(施肥)
40、钓(钓鱼)钩(鱼钩)
41、匆(匆忙)勿(勿论)
42、凝(凝结)疑(怀疑)
43、挽(挽联)唤(呼唤)
44、倘(倘如)躺(躺下)
45、掩(掩饰)
46、阡(阡陌)迁(迁居)
47、吹(吹风)炊(炊烟)
48、歼(歼灭)奸(奸猾)
49、峦(山峦)蛮(蛮横)
50、沁(沁人心脾)泌(分泌)
极易混淆的形近字大致可分为五种情况:一是读音相同相近,如“食不果腹”误为“食不裹腹”;二是字形相似,如“气概”误为“气慨”;三是意义混淆,如“凑合”误为“凑和”;四是不明典故,如“墨守成规”误为“默守成规”;五是忽视语文法规,如“重叠”误为“重迭”。
谁有形声字,象形字,会意字?
六书一词出于《周礼》:“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然而,《周礼》只记述了“六书”这个名词,却没加以阐释。
中国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的解说,是历史上首次对六书定义的正式记载。后世对六书的解说,仍以许义为核心。
[编辑]六种构造条例解说
[编辑]象形
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编辑]指事
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像的部份。
[编辑]形声
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编辑]会意
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编辑]转注
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编辑]六书的运用
实际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因为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然而,当有了“六书”这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系统为依据。好像“軚”、“锿”是形声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会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数。这是因为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当文字发展下去,要仔细分工的东西愈来愈多,好像“鲤”、“鲮”、“鲩”、“鳅”等事物,都是鱼类,难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细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是形声字。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667837.html?si=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