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某个地方什么都有的成语有哪些?(出自一个地方的成语)
本文目录一览:
- 1、无论什么地方都有形容数量多或存在范围广。
- 2、形容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的成语有哪些?
- 3、形容“到处都是”的成语有哪些?
- 4、形容一个地方很乱,什么人都有的那个成语
- 5、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
无论什么地方都有形容数量多或存在范围广。
数不胜数、不胜枚举、举不胜举、多如牛毛、不计其数
一、数不胜数 [ shǔ bù shèng shǔ ]
【解释】:数:计算。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
【出自】:杜郭厚.《论学习共产主义》:我们决不能像旧学校那样,用数不胜数的,九分无用一分曲了的知识来充塞青年的头脑。
二、不胜枚举 [ bù shèng méi jǔ ]
【解释】:胜:尽;枚:个。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
【出自】:宋·王楙《野客丛书·俗语有所自》:“似此等语,不可枚举。”
【翻译】:似乎这些话,不可以列举。
三、举不胜举 [ jǔ bù shèng jǔ ]
【解释】:胜:尽。列举也列举不完。形容数量很多。
【出自】:鲁迅《伪自由书·后记》引谷春帆《谈“文人先行”》:“公开告密,卖友求荣,卖身投靠的勾当,举不胜举。”
四、多如牛毛 [ duō rú niú máo ]
【解释】:象牛身上的的毛那样多。形容极多。
【出自】: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八章:老百姓痛恨官府催粮催捐,苛捐杂派多如牛毛,逼得老百姓活不下去。
五、不计其数 [ bù jì qí shù ]
【解释】:没法计算数目。形容很多。
【出自】:宋·魏了翁《奏措京湖诸郡》:“或谓官民兵在城内者约二十万,而散在四郊者,不计其数。”
【翻译】:有人认为官军民兵在城里的人约二十万,而分散在四郊的人,没法计算数目。
形容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的成语有哪些?
四面八方、天南海北、天南地北、五洲四海、五湖四海。
一、四面八方
白话释义:泛指周围各地或各个方面:人们从~来到北京。
出处:《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忽遇四面八方怎么生?”
朝代:宋·
作者:释道原
翻译:忽然遇上周围各地各个方面的事,该怎么处理呢?
二、天南海北
白话释义:形容距离遥远的不同地区;亦形容(谈话)漫无边际。
出处:《熔炉》:“他素来最能关心战士,天南海北,不管怎样调皮捣蛋的人,一经他教育改造,都能脱胎换骨。”
朝代:近代
作者:杨朔
三、天南地北
白话释义: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各在一方。
出处:《沉醉东风》:“咫尺的天南地北,要时间月缺花飞。”
朝代:元
作者:关汉卿
译文:距离遥远得就像天南地北,霎时间月份过去了,落花也飞走了。
四、五洲四海
白话释义:泛指世界各地。
出处:《魔鬼的笛音》:“五洲四海的人们,都在以不同的眼光和兴趣,注视着中国未来的发展。”
朝代:近代
作者:司马达
五、五湖四海
白话释义:指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
出处:《绝句》:“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
朝代:唐
作者:吕岩
译文:把斗笠当成船帆,扇叶当成小船。可以遨游世界各地。
形容“到处都是”的成语有哪些?
1、一天一地 2、漫山遍野 3、比比皆是 4、铺天盖地 4、俯拾皆是
1、一天一地[yī tiān yī dì]:出自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四回:“又兼狄家的觅汉伙伴不曾分得银钱的,心里气他不过,到处去彰扬,不止他本村扬说的一天一地,就是邻庄外县,都当了一件异事传说。”满天满地。形容到处都是。
2、漫山遍野[màn shān biàn yě]: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西凉州前部先锋马岱,引军一万五千,浩浩荡荡漫山遍野而来。”漫:满;遍:到处。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很多。
3、比比皆是[bǐ bǐ jiē shì]:出自《红楼梦》第二回:“上自朝廷;下至草野;比比皆是。”?比比:一个挨一个。 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4、铺天盖地[pù tiān gài dì]:出自《续传灯录·卷二·志仁禅师》:“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遮天盖地’。”?意思是一下子到处都是。 形容来势很猛。
5、俯拾皆是[fǔ shí jiē shì]:出自唐·司空图《诗品·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意思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 形容多而易得。
形容一个地方很乱,什么人都有的那个成语
鱼龙混杂
yú lóng hùn zá
[释义] 比喻坏人和好人混杂在一起;成分复杂。
[语出] 唐·张志和《和渔夫词》十三:“风搅长空浪搅风;鱼龙混杂一川中。”
[正音] 混;不能读作“hún”。
[辨形] 混;不能写作“浑”。
[近义] 鱼目混珠 滥竽充数
[反义] 泾渭分明 黑白分明
[用法] 含贬义。用来比喻多人或队伍的成分复杂。一般作定语、谓语。
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
四面八方
解释: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
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学三》:“如孔子教人,只是逐件逐事说个道理,未尝说出大头脑处,然四面八方合聚凑来,也自见得个大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