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罔和殆分别是什么意思?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赏析: 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而不学习,那就会很疑惑。 深入意思。孔子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的“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就表现出了一种通达。读书是认识世界或者说是认识自我的一种方法,就和通过感官来认识是一样的。关键不在于通过什么方法来认识,而在于取得了什么样的认识。 这里面是全解,比我这个要详细一些

罔和殆的意思是什么?

一、罔

1、蒙蔽:欺~。

2、无;没有:置若~闻。

3、古同“网(网)”。

4、古又同“惘”。

二、殆

1、危险。

2、几乎;差不多。

扩展资料

“罔”原是“网”的异体字,指渔猎用的网,篆文时“网”加声符“亡”分化出“罔”字。后来“罔”被假借为“有无”的“无”,网的意义就由“〔?糹罔〕(网)”表示。“罔”在古汉语中还指欺骗、哄骗、蒙蔽。

“网”的甲骨文像在用木棍等做的支架上编成的用以捕捉鱼、鸟、兽等的网形。本义是捕鱼及捕鸟兽等用的网,是“罔”字的初文,属象形。战国文字为便与识读,就在“网”的基础上加声符“亡”而成“罔”。

篆文第一例,承自甲文之形,隶定后写作简体的“网”。次形作图5,承自战国文字之形,属形声,“网”兼表义。隶书(图6)将“网”中间的两个“ㄨ”写作“”,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

“罔”与“殆”是什么意思? 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就会被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 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 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 学与思相结合 只重于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导致疲乏及危险。 专靠学习、取法前人,而不加上自己的分辨、判断就容易遭到前人的思想蒙蔽及限制。前人的思想固然有很多是珍贵正确的,但也可能有一些不正确的,另外还有一些问题可能是前人尚未有解答的,因此如果受到前人的思想的蒙蔽及限制,就难免陷入迷惑之中了。相反地,有许多问题前人已有解答,然而他们在解答的过程中,曾误入歧途,历经千辛万苦才得到正确的解答。如果专靠自行思索而不知取法前人,则有可能像前人一样误入歧途,导致虚掷精力的危险。说明学习与思考结合的重要性。 出处:《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迷惑而无所得); 殆:指精神懈怠 而:却(但是)。 朱子云:不求诸心,故缗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 程子云: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和“殆 两个字有何不同意思

“罔”的意思是侧重迷惑而无所得,就是对知识的理解不明确,掌握不牢固;“殆”的意思是有害,就是对知识不学习而成天胡思乱想会使人陷入邪说的危险,要比“罔”更坏,危害程度更深。这两个字反映出孔子在学与思两方面,更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而胡思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