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水长”的意思是什么?

山高水长:

拼音:shān gāo shuǐ cháng

解释:象山一样高耸,如水一般长流。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象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

出处:唐·刘禹锡《望赋》:“龙门不见兮,云雾苍苍;乔木何许兮,山高水长。”

1. 云南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山高水长,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兼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气候。各种时鲜水果,品种繁多,四季不断,昆明街头常年都有供应。

2. 生命本身就是一首来回弹唱的弦歌,每个人经历了山高水长的流年,依旧可以做到不改初衷,就是对歌者最纯粹的肯定。

3. 赞赏之余,回望田野,却又见天黄地老,山高水长,有沧海一粟自惭形秽之感。学无止境,前程尚远。让我们师生共勉,一路走好。

4. 在老校长退休的欢送会上,大家把一块“山高水长”的牌匾送给他,以表达师生们对他的敬重之情。

5.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垂范久远。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太白。”这是李白手书的《上阳台帖》自咏四言诗。据考证,这帖法书是李白存留世间的唯一真迹!这是草书的译文。

天高地炯,大千世界千姿百态,清奇百变,造化万千,

不是语言所能穷尽的出自李白《上阳台贴》。李白724年(唐开元十二年)出蜀游三峡,至江陵遇道士司马承祯,得到司马承祯赞赏。后唐玄宗命司马承祯到王屋山建立道观,并题写匾额。根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有关记载,司马承祯不仅道术精深,而且诗、书、画皆有极高造诣,曾在阳台宫内作山水壁画,画高一十六尺,长九十五尺,画中仙鹤、云气、山形、涧壑一一毕呈。

《上阳台帖》为744年(天宝三年)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王屋山阳台宫时所作。李白寻访司马承祯,待到达阳台观后,方知司马承祯已经仙逝,无缘再见。不见其人,惟睹其画,有感而作《上阳台》。[3]

以上是背景,然后来理解李白要表达的意思就不难了。

前两句是直接描写马大师所作壁画,山高水长,气势壮观,变换万千。

后两句是间接描写,如果不是大师老练炉火纯青的画笔,光靠我这清新豪健的文笔是无法向世人描述王屋山的壮丽景色,换句话说,言辞不如画笔,无法穷尽其美!(清壮之笔是指谁的呢,我想大概是指自己,拿自己的文笔和大师的画笔作比较,也符合李白狂人本色,毕竟他的确有资格称自己文笔清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