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竭泽而渔”是什么意思?
竭泽而渔?[ jié zé ér yú ]:泽:池、湖。掏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反动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出 处:《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造句:
1)旧社会的地主对农民采取竭泽而渔式的剥削。
2)榨光人民,来满足政府的需求,正犯了竭泽而渔的错误。
3)对资源我们既要开发,也要保护,不能竭泽而渔。
近义词:
涸泽而渔?[ hé zé ér yú ]:抽干池水捉鱼。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不留余地?[ bù liú yú dì ]:不留一点空余的地方。 多形容言语、行动没有留下可回旋的余地。
反义词:
1)从长计议?[ cóng cháng jì yì ]:用较长的时间慎重考虑、仔细商量。
2)放长线钓大鱼?[ fàng cháng xiàn diào dà yú ]:比喻做事从长远打算,虽然不能立刻收效,但将来能得到更大的好处。
竭泽而渔是什么意思
竭泽而渔,汉语成语,读音是jiézééryú,意思是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来捕鱼。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出自《吕氏春秋·义赏》。
原文: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焚薮(sǒu)而田,岂不获得?而来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春秋时期,晋文公率军在城濮与楚国对峙,他问狐偃如何胜强大的楚军。狐偃献计用欺骗的办法。他又问雍季如何处理,雍季说用欺骗的办法只能是把池水弄干捉鱼,到第二年就没鱼捉了,打仗还是要靠实力。
晋文公用狐偃的计策打败了楚军,但在论功行赏时雍季却在狐偃之上。他说:“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
成语的来源: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
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
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竭泽而渔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竭泽而渔 [jié zé ér yú] 生词本 基本释义 泽:池、湖。掏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反动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贬义 出 处 《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