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鉴不远的成语意思是什么(殷鉴不远 释义)
本文导读目录:1、外交部发言人说的“殷鉴不远”是什么意思2、殷签不远是什么意思3、前车可鉴 殷鉴不远是什么意思4、殷鉴不远的具体解释5、殷鉴不远意思6、殷鉴不远是何意?出自于哪?外交部发言人说的“殷鉴不远”是什么意思
【拼音】yīn jiàn bù yuǎn
【释义】殷:指商朝后期;鉴:审查。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借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出处】《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例句】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宋与金的历史,对崇祯来说殷鉴不远,而他绝不愿在后代史书中被看成是懦弱的君主。”
蔡东藩《清史演义》第一回:“现在清朝二字,已成过去的历史,中国河山,仍然照旧,要想易乱为治,须把清朝的兴亡,细细考察,择善而从,不善则改,古人说的‘殷鉴不远’便是此意。”
同义词:前车之鉴,后车之远
用法:作谓语、定语;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外交部采用该成语的背景:
在外交部2016年7月14日举行的记者会上,有记者问,近日,澳大利亚领导人声称南海仲裁案有关裁决对当事方具有约束力,希各方予以遵守。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外交部发言人陆慷说,澳大利亚不是南海问题当事方,希望澳方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确定自己的立场,恪守关于在有关主权声索争议问题上不持立场的公开承诺,谨言慎行,不做任何有损地区和平稳定和中澳关系的事。
据报道,澳大利亚外长毕晓普说,“无视裁决将严重违反国际法,付出巨大声誉成本。”陆慷说,希望澳大利亚方面不要把违反国际法的东西当成国际法,否则调门越高,在国际司法和国际关系实践中的危害越大。在这方面,殷鉴不远(意思是:泛指前人教训就在眼前)。
关于南海仲裁案,背后推手美国政府也十分尴尬。7月13日美国国务院记者会上,一位中国记者手持美国版地图向副发言人唐纳发问,“这份地图的来源是美国政府,上面把太平岛的属性定义为‘岛屿’,而不是‘礁石’,这与南海仲裁案的‘裁决’结果不同。我想要知道这个地图是否代表美国政府立场?”面对这一情境,唐纳在回答中用“嗯……呃……”还有“笑声”加以掩饰。
殷签不远是什么意思
殷鉴不远(yīn jiàn bù yuǎn):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鉴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出自《诗经·大雅·荡》。
前车可鉴 殷鉴不远是什么意思
前车可鉴,引申为教训。指用前人的失败作为教训。出处 《清史稿·刘韵珂传》。
殷:指商朝后期;鉴:审查。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借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出自《诗经.大雅.荡篇》:「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句诗揭示了一个历史教训,即夏代的灭亡,就是殷代的前车之鉴。一个强大的夏王朝,不仅有很长的历史,而且是一个很大的国家。这样一个国家,竟然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商汤的军队所推翻,这是一件大事,一件值得令人极其震惊的大事,甚至到东周时期,还能引起人们的震惊。
殷鉴不远的具体解释
殷:指商朝后期;鉴:审查。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借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出自《诗经.大雅.荡篇》:「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句诗揭示了一个历史教训,即夏代的灭亡,就是殷代的前车之鉴。一个强大的夏王朝,不仅有很长的历史,而且是一个很大的国家。这样一个国家,竟然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商汤的军队所推翻,这是一件大事,一件值得令人极其震惊的大事,甚至到东周时期,还能引起人们的震惊。孔子认为是:"桀暴其民甚,因而身杀国亡。"是古代思想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所以《管子-民篇》也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韩诗外传》总结说:「前车覆而后车不诫,是以后车覆也」。故殷可以鉴于夏,而周可以鉴于殷。意思是说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这也是一则活成语,现在常用。意思大体都明白,但是有人对“殷鉴”的理解不确,认为是指殷商亡国的教训并不很远。 这则成语出自诗经中的一首长诗《荡》。《荡》的最后两句:“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周人称夏为夏后氏。它的意思是说,可供殷商王朝借鉴的王朝覆灭的例子并不算遥远,就是夏桀那一代。这首诗中还有两句有名的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开头,但很少能有一个好的结局。全诗是借周文王的话指斥商纣王来讽刺当时的周统治者。夏朝是以治水有功于世的夏禹开始的,可是他的后代夏桀却是一个荒淫暴君,于是商汤揭竿而起,就把夏朝给推翻了,建立了商朝,因国都建在殷这个地方,所以也称殷商。商代政权传到纣时,纣也是一个和夏桀一样的荒淫暴君。当时作为商的西方诸侯之长的西伯周文王,就对殷纣王提出了诚恳的批评规劝,说殷商的历史教训不必向远处去找,前代夏桀灭亡的例子就是。但是,殷纣王并没有听周文王的忠告,终于被周武王给推翻了。该成语告诫人们决不可忘记历史的教训。
原文
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古文翻译
孟子说:“圆规和曲尺是方圆的标准,那么圣人是做人的标准。作为君主,就要一定尽君主之道;作为臣子,就要尽臣子之道。两种,只要都取法尧和舜便行了。不用舜服侍尧的态度和方法来服事君主,便是对他君主的不恭敬;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态度和方法来治理百姓,便是对百姓的残害。孔子说:‘治理国家的方法有两种,行仁政和不行仁政罢了。’暴虐百姓太厉害,本身就会被杀,国家会被灭亡;不太厉害,本身也会危险,国力会被削弱,死了的谥号叫做‘幽’,叫做‘厉’,纵使他有孝子顺孙,经历一百代也是更改不了的。诗经说过:‘殷商有一面离它不远的镜子,就是前一代的夏朝。’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参考资料
1.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
http://www.tianyabook.com/renwu2005/js/y/lizicheng/65.htm
开放分类:
成语,历史,历史故事
殷鉴不远意思
“殷鉴不远”是汉语成语,拼音是yīnjiànbùyuǎn,意思是指周朝子孙应以商的灭亡为鉴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出自《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成语故事:
周厉王是周朝的第十个国王。他在位时,对内横征暴敛,垄断了社会财富和资源,加重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同时还剥夺了一些贵族的权力;对外,南征荆楚,北防游牧部落,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也矛盾重重。周厉王为压制国人的不满,派人监视公开指责的人,一旦发现就立即处死。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相遇彼此只能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召穆公上朝进谏:“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住人们的口,要比堵住河里的水更厉害。水积多了,一旦决口,造成的伤害一定更大;不让民众说话,也是这个理儿。所以,治理民众就像治理河流一样,只能疏导,不能堵塞。周厉王不听劝阻,一意孤行,为所欲为,从此,国人都不敢说话,没过几年,民众忍不可忍发生了暴动,袭击周厉王,他怆惶出逃,死于外地。这就是《诗经》里《大雅荡》的历史背景,诗作者借用周武王的口谴责昏君,大骂商纣王,实际是在抨击周厉王。“殷鉴不远,在夏后(王)之世”,实际上也就是:“周鉴不远,在殷后(王)之世。”国家覆亡的教训并不远,对于商来说,是夏桀,对于周来说,就是殷纣!
造句:
1、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3、宋与金的历史,对崇桢说来,殷鉴不远,而他绝不愿在臣民心目和后代史书中被看成是懦弱无能的君主。
4、去年台风造成的灾情殷鉴不远,今年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做好防台准备。
殷鉴不远是何意?出自于哪?
【释义】“殷鉴不远”意思是指前人失败的教训就在眼前。
【出处】此典出自《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叫夏。相传是夏后氏部落领袖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夏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阳翟(今河南禹县)等地。夏朝共传了十三代、十六王,最后一个君王叫桀,又称夏桀。夏桀是一个荒淫暴虐的君王,最后被汤灭掉了。
汤灭夏桀后,建立了商朝。这个朝代共传了十七代、三十一个王,最后一个君王叫纣,又称商纣。商纣王也是一个荒淫暴虐的君王,执政期间,政治腐败,周族首领伯昌曾经规劝纣王,说:殷商的教训不用向远处去找,就在夏桀那一代。也就是告诉纣王:夏代的灭亡,应当作为殷商的鉴戒。但是,昏庸的纣王不仅没有听从劝告,还囚禁了伯昌。最后商朝终于毁在纣王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