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成语“模棱两可”是什么意思
mo棱两可
mó
léng
liǎng
kě
〖解释〗模棱:含糊,不明确;两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
〖出处〗《旧唐书·苏味道传》:“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示例〗他害怕事情一旦变化,他将有不测大祸,所以跪在地上回答了一句~的话。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章
模棱两可什么意思?
模棱两可
[拼音]
[mó
léng
liǎng
kě]
[解释]
模棱:含糊,不明确;两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
[出自]《旧唐书·苏味道传》:“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示例】:他害怕事情一旦变化,他将有不测大祸,所以跪在地上回答了一句~的话。
模棱两可是什么意思?
对问题或事物正反两方面,持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态度。
模棱两可
读音:[ mó léng liǎng kě ]
出处:《旧唐书·苏味道传》:“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白话译文:如果出现了错误,一定会遭到处分甚至贬官,只是模棱两可就可以了。
汉字笔画:
扩展资料
近义词:似是而非
读音:[ sì shì ér fēi ]
释义: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
出处:《后汉书·章帝纪》:“夫俗吏矫饰外貌;似是而非。”
白话译文:你只是看到了俗人眼中所注重的外貌,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
语法:复句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模棱两可是什么意思?
模棱两可是一个成语
是一种折衷主义的态度
比喻含糊、不明确的意见、态度或主张等
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
持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态度
或没有明确的主张
对问题正反两面态度模糊
模棱两可是什么意思 怎么用
模棱两可释义:对问题或事物正反两方面,持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态度。《旧唐书·苏味道传》:“但模棱以持两端可也。”模棱(léng):含糊,不明确,不肯定。两可: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
模棱两可成语故事
唐朝前期著名诗人苏味道,仕途顺利,官运亨通,仅做宰相前后长达数年之久。但他在位并没做出什么突出成绩来。他老于世故,处事圆滑,他常对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稜(léng)(同棱)以持两端可矣。”意思是:处理事情,不要决断得太清楚,太明白,要是这样处理错了,必会遭到追究和指责。只要模棱两可,哪边都抓不着(小辫子)就行了。当时,人们根据他这种为人处世的特点,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苏模棱”。
模棱两可的解释
模棱:含糊,不明确;两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
例句:他害怕事情一旦变化,他将有不测大祸,所以跪在地上回答了一句模棱两可的话。
近义词:
不置可否:既不说可以,也不说不可以,不表明态度
模棱两端:见“模棱两可”。
反义词:
旗帜鲜明:比喻政治倾向非常明显或态度很明确。
成语语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什么意思 ?
模棱两可
(
mó
léng
liǎng
kě
)
解
释
模棱:含糊,不明确;两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形容对事情双方不置可否,是非不分。
出
处
《旧唐书·苏味道传》:“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就不敢坚持一个一定的主张,就不得不采取~、含混的语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