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是什么意思
“浓妆淡抹总相宜”原句是:“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思是:淡妆浓抹看起来总是让人十分舒适。“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上一句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古诗出自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原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阳光明媚,西湖的水面波光粼粼,看起来十分美丽;下雨天,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的山峦看起来若有若无,也显得十分奇妙。
如果将西湖比作美艳的西施,淡妆浓抹看起来总是让人十分舒适。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浓妆淡抹总相宜”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一、原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翻译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三、出处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首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二、赏析
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
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
三、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淡妆浓抹总相宜是什么意思?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思是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这句诗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共有两首,这是其二。这首礼赞西湖美景的绝唱,描绘的不是西湖的一处之景,或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写照和总体印象。
诗人没有将其继续隐寓在对水光山色生动细致的描绘中,而是遗貌取神,运用了“欲把西湖比西子”这样奇妙的比喻。
表面看来,西湖与西子同在越地,同冠以“西”字,同属于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似乎是诗人产生这种联想的因子;实际上诗人真正的着眼点,却是两者都具有真正的自然美的风韵,又能随物赋形,气象万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是什么意思?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思是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这句诗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典故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指淡雅和浓艳两种不同妆饰打扮。常含不论何种打扮之意。《黑籍冤魂》十八回:“衣裳着得也俏,淡妆浓抹,总称他的高兴。”
并列原指西湖景色优美,后用称妇女的装饰。淡妆乃不施脂粉,天然容貌;浓抹乃刻意修饰,涂脂抹粉。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总相宜。”△用于描写妇女妆饰。淡妆轻抹。也作“淡抹浓妆”、“浓抹淡妆”、“浓妆淡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