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邯郸学步的来历(邯郸学步的成语解释)
本文目录一览:
- 1、邯郸学步是什么故事的成语
- 2、请问,邯郸学步这个成语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们能够从中学到什么?
- 3、“邯郸学步”这个成语故事怎么讲的?
- 4、邯郸学步成语故事解释
- 5、邯郸学步成语的由来
- 6、邯郸学步的由来?
邯郸学步是什么故事的成语
邯郸学步
hán dān xué bù
[释义]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步:迈步走路。步伐;相传战国时赵国人走路的步伐、姿势特别优美大方;威武好看。燕国寿陵地方有几个年轻人结伴到赵国去学习邯郸人的走路姿势。结果不但没有把赵国人的走路姿势学到手;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了。
[语出]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正音] 邯;不能读作“ɡān”。
[辨形] 郸;不能写作“单”。
[近义] 鹦鹉学舌 东施效颦 数典忘祖
[反义] 标新立异 独辟蹊径 择善而长
[用法] 含贬义。比喻机械地照搬模仿;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技能忘却了。也作“学步邯郸”。一般作谓语、宾语、分句。
请问,邯郸学步这个成语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们能够从中学到什么?
其实大家对邯郸学步这个成语是不是不太熟悉,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不是经常用到它。所以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成语它比喻的是一昧的模仿别人,但是在这个模仿的过程当中不仅没有学到本事,反而还把自己原来所拥有的本事也丢了。这个成语它是由一则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的,它最早出自于《庄子·秋水》,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这个成语的由来,它究竟是产生于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首先,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战国时期那个时候,燕国的寿陵有一个少年,他在他们那个地方听说赵国的国都邯郸,城里面的人走路姿势都非常的优美,所以他就决定去那个地方学习别人的走路姿势。他到了那个地方之后,他发现真的如别人所说,大街上的人不管是什么样的人,走起路来都十分的优雅,而且仪态都不太一样,却左手头足尖都流露出翩翩风度,然后少年就赶紧跟着,路上的行人模仿起来,不管是小孩青年还是妇女老人,他都跟着人家去学,人家迈左脚他就跟着迈左脚,人家迈右脚他也跟着迈右脚,可是过了很久他依旧没有学会人家的走路方式,并且渐渐的他还发现他走路越来越别扭,并且姿势还比以前更难看了。
后来,这个少年他就反思自己的问题,他觉得是不是因为他之前走路的方式问题比较大,所以他学起来才这么奇怪,所以他就把他之前学会的走路姿势给抛弃掉,然后从头开始学习,走路这样废寝忘食的过了三个月,他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路姿势,反而还把自己之前走路的方式也忘得一干二净,最后他直接不会走路了连回家都只能这个少年他就反思自己的问题,他觉得是不是因为他之前走路的方式问题比较大,所以他学起来才这么奇怪,所以他就把他之前学会的走路姿势给抛弃掉,然后从头开始学习,走路这样废寝忘食的过了三个月,他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路姿势,反而还把自己之前走路的方式也忘得一干二净,最后他直接不会走路了,连回家都只能爬着回去。
最后,从这个成语当中我们能够学到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知道学习并不是魔法,我们不仅仅只能看到表面的现象,邯郸的人他们之所以走路比较的优雅,真的是因为只是他们的姿势优雅吗,其实说不定还跟人家的神态心境甚至文化都有关系,所以我们学习一定不能盲目。
以上内容仅代表小编个人观点,如有错误,敬请谅解。
“邯郸学步”这个成语故事怎么讲的?
邯郸学步slavish imitation of others and loss of one's own individuality【发 音】hán dān xué bù【解 释】邯郸:地名,在河北省;步:步伐。比喻模仿不成,反把自己原有的长处失去了。 【出 处】1、庄周《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2、昔有学步于邯郸者①,曾未得其仿佛②,又复失其故步③,遂匍匐而归耳④。——《汉书》①昔(xī)——从前,过去。步——行走,走路。邯郸(Hán dān)—— 战国时赵国国都。②曾——这里相当于“乃”,意思同“却”。仿佛——大略、大概。③故步——原来走路的步法。④匍匐(pú fú)——爬行。【用 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 【示 例】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01回:“盛希瑗道:'是~,失其故步幺?'” 半臂添寒尚书醉,屏后金钗楚楚,齐俯首~。(清·梁绍任《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一)【近义词】鹦鹉学舌、东施效颦、数典忘祖 、寿陵失步【反义词】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择善而从 【故事新编】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邯郸学步成语故事解释
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式很漂亮,便来到邯郸学习邯郸人走路。
结果,他不但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姿势,还把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李白诗曰: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
但有学者研究认为,邯郸学步其实学的不是普通走路的步法,而是学的邯郸舞步。当时在赵国邯郸流行一种舞步叫踮屣,是一种类似于现代西方芭蕾舞的点着脚尖跳舞的舞步,非常优美。
成语邯郸学步,读作hán dān xué bù,意思是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扩展资料:
成语解析:
【出自】:《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白话文:“而且,你难道不知道那燕国寿陵你的学习行为在邯郸和?没有国家能得到,又失去了所以走了,直爬着回去了。”
【示例】:半臂添寒尚书醉,屏后金钗楚楚,齐俯首邯郸学步。——清·梁绍任《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一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
【近义词解析】
东施效颦
1、解释:效:仿效;颦:皱眉头。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
2、出自:《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
白话文:“所以西施病心而矉那里,这里的丑人见而美好的,回来也捧心而矉那里。这里的有钱人看见的,坚决关闭城门,不出来;贫穷的人看见的,比比妻子离而逃跑。”
3、示例: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而且更是可厌。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回
4、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反义词解析】
择善而从
1、解释: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2、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白话文:“三人行,其中必定有可以为我所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良的方面学习它,对那些不良的方面则加以改正。”
3、示例: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老舍《张自忠·剧中重要人物说明》
4、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邯郸学步
百度百科-东施效颦
百度百科-择善而从
邯郸学步成语的由来
邯郸:战国时赵国都城,那里的习俗是人们善于行走;学步:学习,模仿行走的技能。比喻生硬地模仿,不但学不到人家的本领,反而连自己原有的长处也丢掉了。
出处:《庄子 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近义:鹦鹉学舌,东施效颦
反义:标新立异 独辟蹊径
邯郸学步的由来?
邯郸学步的由来
原文:
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战国庄子《庄子·秋水》
译文:
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特别优美,于是不顾路途遥远,来到邯郸学习当地人走路的姿势。结果,他不仅没有学到邯郸人走路的姿势,还把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
扩展资料
邯郸学步的相关信息
【释义】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用法】作定语、宾语、分句;指盲目崇拜别人的人。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
【结构】偏正式
【反义词】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自我作古、择善而从、与众不同、独具匠心
【近义词】鹦鹉学舌、东施效颦、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亦步亦趋、照葫芦画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邯郸学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