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捞月这个成语来历(水中捞月的解释)
本文目录一览:
水中捞月的故事的意思是什么
水中捞月的故事的意思是比喻那些做无用功的人或者事。
《水中捞月》的故事源出佛教的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群猴子在月下玩耍,猕猴主见井水中有一月亮(影子),于是对同伴说我们应把它捞出来,于是众猴展转相捉,树弱枝折,群猴都掉进井水里了。
水中捞月常被用来比喻那些自以为是,分不清是非虚实,害己害人的人。
扩展资料:
1、故事原文:
据《僧祇律》载:佛以诸比丘说,过去世时,伽尸国波罗奈城有五百只猕猴,一日在林中玩耍,来到一井边,猕猴主见井水中有一月亮(影子),于是对同伴说:月今日死,落在井中,我们应把它捞出来,以免世间长夜暗冥。
众猴不知如何下手,猕猴主见井水中有一树,乃说: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乃可出之。于是众猴展转相捉,树弱枝折,群猴都掉进井水里了。
2、水中捞月的物理原理:
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虚像,像跟物体大小相等。我们看到的水中月亮只是月亮在平面镜中所成的虚像。所以,在水中是不可能捞到月亮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中捞月
水中捞月成语故事
水中捞月 [shuǐ zhōng lāo yuè] 生词本基本释义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费力气。
贬义
出 处宋·黄庭坚《沁园春》词:“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
近反义词近义词大海捞针 镜花水月 与虎谋皮 徒劳无益 水底捞月 竹篮打水
反义词瓮中捉鳖 立竿见影 行之有效 言之凿凿
成语接龙月下花前 前功尽灭 灭此朝食 食不充饥 饥焰中烧 烧眉之急急拍繁弦 弦外有音 音问两绝 绝其本根 根结盘据 据高临下下坂走丸 丸泥封关
关怀备至 至高无上 上医医国 国仇家恨恨如头醋 醋海翻波 波澜老成 成群结党 党邪丑正 正言直谏谏尸谤屠 屠毒笔墨 墨守成规 规重矩迭 迭见层出
出入神鬼鬼吒狼嚎 嚎天动地 地棘天荆 荆棘铜驼 驼瓮俱失 失魂丧魄魄散魂消 消愁解闷 闷海愁山 山止川行 行步如飞 飞文染翰翰林子墨 墨突不黔 黔突暖席
席门穷巷 巷尾街头 头出头没没没无闻 闻风远扬 扬威曜武 武爵武任 任重道远 远涉重洋洋洋洒洒 洒扫应对 对牛弹琴 琴瑟之好 好善恶恶 恶衣菲食食不充口
口诵心惟 惟利是视 视人如伤 伤教败俗 俗不可医医时救弊 弊衣箪食 食子徇君 君辱臣死 死别生离 离本依末末学肤受 受宠若惊 惊心破胆 胆战心慌 慌手忙脚
脚不沾地
海底捞月的成语典故
应该是
【成语】:水中捞月
【拼音】:shuǐ zhōng lāo yuè
【解释】: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费力气。
【出处】:宋·黄庭坚《沁园春》词:“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
【示例】:恰便似沙里淘金,石中取火,~。 ★元·杨景贤《刘行首》第三折
【近义词】:竹篮打水、徒劳无益、水底捞明月
【反义词】:立竿见影、行之有效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白费力气
【英文】:make vain efforts
【日文】:无駄骨折(むだぼねお)り
【德文】:den Mond aus dem Wasser fischen wollen
(水中捞月,水中捞月)
比喻白费气力,毫无成果。
元杨暹《刘行首》第三摺:“恰便似沙里淘金,石中取火,水中捞月。”
《初刻拍桉惊奇》卷二十:“子嗣之事,至此暮年,亦是水中捞月了。”
《人民文学》1981年第5期:“果然那和尚云游不知去向,不要再水中捞月了。”亦作“水中捉月”。
《景德传灯录·永嘉真觉禅师》:“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
宋黄庭坚《沁园春》词:“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
成语故事水中捞月
水中捞月
shuǐ zhōng lāo yuè
[释义] 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只能白费力气。
[语出] 明·罗贯中、冯梦龙《平妖传》第十五回:“这些众人当作一场生意;见神见鬼;东访西问;那有消息;正是:‘水中捞月何曾有;海底寻针毕竟无。’”
[正音] 中;不能读作“zhònɡ”。
[近义] 竹篮打水 徒劳无益
[反义] 立竿见影 行之有效
[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偏正式。
[辨析] 见“大海捞针”(205页)。
[例句]
①侦探们在此处守了整整两天;却如~;未有结果。
②众所周知;在现有条件下;花力气做这种事;简直是~;徒劳无益的。
[成语故事]
孙悟空想超脱生死轮回,便穿大洲、过大洋到处去寻找。最后拜在菩提祖师门下,每日和师兄弟们学经论道,扫地锄园,不觉过了六、七年。
一日,祖师问悟空:“你想学什么?”悟空说:“但凭尊祖教诲。”
祖师问:“教你请仙扶鸾、趋吉避凶,如何?”悟空问:“可得长生么?”祖师说:“不能!”悟空说:“不学!不学!”
祖师问:“教你看经念佛、朝真降圣,如何?”悟空问:“可得长生吗?”祖师说:“不能!”悟空说:“不学!不学!”
祖师问:“教你守谷无为、打坐持斋,如何?”悟空问:“可得长生么?”祖师说:“不能!”悟空说:“不学!不学!”
祖师问:“教你采阴补阳、打鼎炼丹,如何?”悟空问:“也得长生么?”祖师说:“如想长生,却如同‘水中捞月’。”悟空问:“怎么叫做‘水中捞月’?”祖师说:“月亮在天空中,水中只有月亮的影子,虽然看得见,只是无法去捞,到底只能是空想罢了。”悟空说:“也不学!不学!”
祖师看悟空意志坚定,就把长生不老的方法传给了悟空。
水中捞月的成语故事
词
目
水中捞月
发
音
shuǐ
zhōng
lāo
yuè
释
义
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费力气。
出
处
宋·黄庭坚《沁园春》词:“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
成语是怎么来的?
成语是在汉语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
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其中96%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以上的成语。如“五十步笑百步”、“闭门羹”、“莫须有”、“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语一般用四个字,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
成语的结构:
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 形象鲜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
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因为成语有多种意义,所以文学家对成语的运用都非常注意。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