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字面如何解释?
??形:比较。倾:依附。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和:相安,谐调,附和。随:依顺;依从;追随。恒:永久,永恒。
【现代查证】所以,看到别人有的东西就产生无的概念,例如我国有长城,国外无;遇到比平时不易对付的事就感到难,例如中国人讲英语觉得比讲汉语难;在同类比较短的情况下就显得长,例如我们定义了“米”等度量衡单位;上和下需要互相依附,例如楼上楼下,必须两层以上的房屋才能称为楼;欣赏过独奏才能体会到合奏的音乐更和谐动听,例如有伴奏歌声比独唱好听;多个物体互相追随才有前后之分。
是谁的著作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是谁的著
这个是老子《道德经》中的道理。如果对你有帮助 请点好评 谢谢 ” ”
高下相顷,长短相形什么意思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字面如何解释?
这里的"生","成","形","倾"都是相辅相成的意思.(附:形:显现;倾:倒,这里指依附)
全句说的是有和无互相生成,难与易互相依存,长与短通过彼此表现出来,高和低互相依附.
全句表现的是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说明万事万物都有其对立面,又都是互相依存的.
顺便问一句,你在看<<老子>>或是和道家思想有关的书吧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什么意思?
意思是: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白话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所以才功绩永存。
单词解释:
有无相生,就是我们开始从有欲到无欲的过程,然后再到有欲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有无相生,也是第一章说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难易相成,这个过程是从易到难的过程。如六十四章说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过程是一点一点积累的。难和易互相补充,互相成全。
长短相形,经过无欲到有欲后要产生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有一定路径的,这个过程要经历长和短的路径。
这两路径是形影相随的,是连续的,这个过程是什么过程,在没达到前一步的情况下,是很难理解这其中的变化。
高下相倾,这个过程要经历从高处到低处,从下再往上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从高处向下面倾倒,就好像从高处向下倒水,下面的土面去除,露出内部的本质。通过这一步达到吹尽黄沙始到金的目的。
声音相和,这个过程会出现大音希声,会出现大家想不到的声和音,这个声和音是调合的,是恰到好处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大家不要惊慌,要平静的对待。
前后相随,这个过程有前有后,要注意前后的区别,前后所用的方法是不同的,但前后的过程是连续的。
老子在这里并没有指出高下,前后这些具体是什么,没有说明整个这些发生的过程具体是什么,老子只是告诉你这些发生的过程很重要,牵涉到你对道的进一步的探究。
老子为什么要把这个过程写出来,那是因为这个过程非常重要,也很奇特,是成道的基本过程,老子用了一些特定的形容词来描述。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难易相成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道德经所以,有了“有”,才产生“无”,有了“无”,才产生“有”,“有”和“无”是互相对立而产生。有了困难,才懂得容易,感到容易,才知道困难。困难和容易是相互矛盾而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才能够体现;高和下,互相对照才有了分别;音和声,由于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前和后,彼此排列才有顺序。
应该是这样子吧。。。- =意思是:
所以有和无因相互对立而依存,难和易因相互对立而形成,长和短因相互对立而显现,高和下因相互对立而依靠,音与声因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和后因相互对立而追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丑的存在;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为存在不善良。
所以有和无因相互对立而依存,难和易因相互对立而形成,长和短因相互对立而显现,高和下因相互对立而依靠,音与声因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和后因相互对立而追随。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实行身教: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向别人施与恩惠但不凭此而达到利己的目的;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没有丧失功绩。
出处: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老子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处在变化运动之中的,事物从产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终的、经常变的,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没有“长”也就没有“短”;反之亦然。
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的“相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等,是指相比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对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动词。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所以才功绩永存。
出处: ?《道德经》 老子
朝代:春秋战国时期
1. 斯:连词,就。己同“矣”,句末语气词。
2. 生:产生、发生。
3. 成:形成、完成。
4. 刑:通“形”,对照的意思。
5. 盈:包含、充盈。
6. 和:应和、调和。和谐
7. 随:跟随、随顺。
8. 是以:因此。
9. 圣人:有道、得道之人。
10. 不言:不发号施令、不只用政令。
11. 作:兴起。
12. 始:倡导。
13. 有:占有。
14. 恃:依恃。
15. 居:居功夸耀。
16. 夫:句首语气词,表示将发议论。
17. 去:离开、丢失。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