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移风易俗的是什么意思
易:变换。
一、移风易俗,汉语成语,拼音:yí
fēng
yì
sú。定义: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出处:《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二、解释
移:改变;易:变换。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三、出处
《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史记·乐书》“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唐张守节正义:“上行谓之风,下习谓之俗。”
《孝经·广要道》:“移风易俗,莫善於乐。”
《南史·循吏传序》:“至於道德齐礼,移风易俗,未有不由之矣。”
清
龚自珍
《对策》:“守令久乎其任,皆有移风易俗之权。”
四、典故
西汉初年,社会秩序很不安定,虽然国力得到一定的恢复,但社会风气没有大的改观。贾谊看到这个问题深为忧虑,就上书汉文帝:虽然政权已经改变,但社会遗风余俗依然存在,而移风易俗、使人心趋向正道的使命不能推卸,不能只用文书往来应付。
移风易俗什么意思
移风易俗,成语,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出处:《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汉语】移风易俗
【解 释】移:改变;易:变换。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语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出处】《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示例】圣人的快乐可以改变人们的善心,会感动人们深处的心灵,我们要移风易俗,形成讲科学的好风气。
【近义词】推陈出新、破旧立新
【反义词】因循守旧、一成不变、墨守成规
【歇后语】大年初一吃面条;新媳妇下地
【灯谜】移风易俗(打成语一) 谜底:气度不凡
移风易俗的意思
移风易俗的意思是: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出处】战国 荀子《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它可以改善人心,它的声音感人至深,容易移风易俗,所以先王用礼乐来引导百姓而使其和睦。
【例子】我们要移风易俗,形成讲科学的好风气。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近义词】推陈出新、破旧立新、改俗迁风、易风随俗
【反义词】一成不变、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扩展资料
1、移风易俗的近义词
推陈出新
【解释】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
【出处】清·戴延年《秋灯丛话·忠勇祠联》:“不特推陈出新,饶有别致。”
不一定非要批判旧的文化创造出新的文化,但要别出心裁、新奇有致。
【例子】厂商不断地将产品推陈出新,以迎合顾客的需求。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2、移风易俗的反义词
一成不变
【解释】成:制定,形成。一经形成,不再改变。
【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王制》:“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
一经形成,不再改变,所以君子应当尽心尽力。
【例子】事物是变化着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移风易俗什么意思?
移风易俗,汉语成语,拼音是yí fēng yì sú。意思是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出自《荀子·乐论》。
相关说明
《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孝经·广要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南史·循吏传序》:“至于道德齐礼,移风易俗,未有不由之矣。”
清 龚自珍 《对策》:“守令久乎其任,皆有移风易俗之权。”
移风易俗是什么意思?
引证解释
移:改变;易:变换。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史记·乐书》“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唐张守节正义:“上行谓之风,下习谓之俗。”
《孝经·广要道》:“移风易俗,莫善於乐。”
《南史·循吏传序》:“至於道德齐礼,移风易俗,未有不由之矣。”
清 龚自珍 《对策》:“守令久乎其任,皆有移风易俗之权。”
故事
西汉初年,社会秩序很不安定,虽然国力得到一定的恢复,但社会风气没有大的改观。贾谊看到这个问题深为忧虑,就上书汉文帝:虽然政权已经改变,但社会遗风余俗依然存在,而移风易俗、使人心趋向正道的使命不能推卸,不能只用文书往来应付。
============================================
儒家美学用语。指文艺具有改变社会风气、风俗的审美功能。语出《荀子·乐论》:“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荀子认为,音乐可以使民心向善,深深地感动人,使社会风气和习俗得以改变。因此礼乐兼用,才能使社会安定。荀子强调声色之欲,与生俱来,只能“心止之也”。但对于心,只能用乐来感染,通过乐促使人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进而达到人们的思想道德面貌的改变,最终实现影响整个民族性格、整个社会风气的社会功能。儒家的关于文艺具有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的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汉代《毛诗序》、魏晋时阮籍的《乐论》以及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中对文艺的移风易俗的作用都有深入的探讨。
正文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译文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诸侯国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说:“赐(子贡的名)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圣人所做之事,可以改变风俗习惯,影响老百姓的行为,但并非只适合你个人的行为。现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你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