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瞒天过海的来历(瞒天过海是不是成语)

本文目录一览:

在成语“瞒天过海”的典故中,据传薛仁贵设计让哪位皇帝渡海?

李世民

薛仁贵担心唐太宗因大海阻隔而放弃东征,便瞒着他指挥大军渡海,因为皇帝贵为“天子”,所以叫做瞒天过海。

瞒天过海是怎样来的简介

传说李世民征战高丽时 在海上遇见了大风暴 原本李世民打算返航 大将军薛仁贵觉得 已经行驶了这么久 再回去 路上只会浪费更多的时间 而且既然已经离高丽也不多远了 为何不直接打过去 就瞒着李世民骗他已经返航了 其实直接驶向高丽 天:指李世民

就记得些大概 还是小学看的成语故事呢 都快十年了

成语故事瞒天过海

瞒天过海mán tiān guò hǎi

[释义] 瞒住上天;偷渡大海。形容采取谎言和伪装蒙蔽别人以达到目的的欺骗行为。

[语出] 明·阮大铖《燕子笺》:“我作提控最有名;瞒天过海无人问。”

[辨形] 瞒;不可写作“满”。

[近义] 掩人耳目 瞒天昧地 瞒上欺下

[反义] 实事求是 以诚相待 光明正大 光明磊落

[用法] 作宾语时多在表心理活动、意志愿望的动词后面;或在“是”“叫”等动词之后。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连动式。

[例句] 这么大一件事;被他廖廖数语竟然~。

[英译] try to deceive everybody

瞒天过海是不是成语故事

是成语故事

【拼音】瞒天过海mántiānguòhǎi

【释义】用欺骗的手段在暗地里活动。

【出处】清·无名氏《三十六记》:“瞒天过海。”

【主人公】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反义词】光明正大,光明磊落

【近义词】掩人耳目,开门见山

【成语故事】

太宗分三路……北路唐太宗御驾,兵三十万。令张士贵前部总管,取松亭关。路过辽东,帝叹曰:“辽河水,西去长安五千里。”帝有悔心。数日至海岸下寨,帝视海水汪洋无穷,东望高丽,隔海千里,如何得过?悔不纳房杜之言。帝宣诸路总管上御寨,问过海之计。敬德曰:“乞问张士贵。”帝问张士贵曰:“卿有计否?”士贵曰:“臣当思之。”诸总管皆散。

士贵归寨,请刘君昴议之:“帝问过海之计,敬徳以言窘我。若无,怎奈何?”君昴曰:“乞问仁贵,必有奇谋。”士贵请仁贵至帐下,谓曰:“前者公做平辽论,帝大喜。言若临阵有折箭之功,当重赐赏。帝宣诸官入御寨,问过海之计。诸将缄口,吾当思之。公莫有其术,教三十万军渡海?”仁贵见问,叉手遂言:“告总管:今天子只忧大海为阻,难征高丽。仁贵用一计,教千里海水,只来日不见了半点儿。上至太宗,下至小卒,如登平地,安稳过海。意下如何?”张士贵欠身离座,下帐执仁贵之手,言:“引你去御寨见帝,慢慢说道甚。”仁贵附耳低言道与,士贵大喜。

诸总管来见帝,太宗再问过海之计有无。近臣奏曰:“有一豪民,近居海上,特来见驾。言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独备之。”帝大喜,宣老人至帐上[此老人乃薛仁贵假扮],问其言。帝领百官随海边来,见其万户皆一彩帐遮围。其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皆彩绣幕,地铺茵褥。帝坐。百官进酒,帝喜。但觉风声四面,波响如雷。杯盏倾侧,身居动摇良久。帝不晓,令近臣揭幕视之,但见清清海水无穷。帝急问曰:“此是何处?”张士贵起而奏曰:“此乃臣过海之计。得一风势,三十万军乘船过海,至东岸矣。”视之,果在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