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成语来历(朝三暮四是成语还是词语)

本文目录一览:

朝三暮四的成语典故

成语】:朝三暮四【拼音】:zhāosānmùsì【解释】: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示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象现在那样~的。◎鲁迅《坟·灯下漫笔》【近义词】:朝秦暮楚、反复无常【反义词】: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比喻反复无常的人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人们称它为狙公。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栗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猴子们一听,早上的栗子又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成语朝三暮四的来历。

成语朝三暮四来源于《庄子·齐物论》里面的故事:给猴子喂橡子。早上给3个,晚上给4个,猴子很生气;改为早上给4个,晚上给3个,猴子就高兴了。原比喻使用诈术骗人,后比喻反复无常。

朝三暮四这个典故的溯源和意思分别是怎样

朝三暮四是一个成语,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宋国有一个养猴的老人,喜欢猴子,把它们成群养着,他可以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可以理解老人的心意。养猴的老人宁可减少他与家人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的需求。不久,他家里的粮食缺乏了,他将限定猴子的食物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橡实,早上三颗然后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都站了起来并且十分恼怒。他又说:"给你们橡实,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了吧?"猴子都非常高兴然后一个个都趴在地上。

这个故事本来的寓意是对管理与被管理者两种愚的巧妙讽刺,被嘲讽的后者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贻笑大方';而看似得意的前者却仅为了解决眼前困境而惯使些'自欺欺人权宜缓兵之下策'-也自然终因非长久之计而实则遭怨啊。现在,被引申为反复无常,用来谴责那些说话、办事经常变卦、不负责任的人。

成语“朝三暮四”的来历是什么?

出自:庄周《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成语故事:

通达事理的人知道天下就是那么一回事,因此不会为了得到什么而特别追求,做起事来总是心平气和。总是心平气和去做事的人,会渐渐体察到这个道理,体察到了,也就离道不远了。做而无求。

不知道这个道理而劳心费神的人,叫做‘朝三’。什么叫‘朝三’呢?有一个养猴子的人给猴子喂栗子吃,说:“早上三颗,晚上四颗。”猴子都非常生气。主人便说:“既然这样,那么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好了。”猴子们都很高兴。实质没有什么差异,只是情绪发生了改变。

所以圣人没有高兴和不高兴的,只是随自然规律而行,我是我,事情是事情。

“朝三暮四”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表面假象蒙骗。现指人说话、办事反复无常、经常变卦。

(出自《庄子?齐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