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心斗角成语的来历(成语“勾心斗角”原本形容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你知道勾心斗角一词原本指的是什么吗?
“钩心斗角”也作“钩心斗角”,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来用以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钩心斗角”原是“钩心斗角”,出自我国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在这里,心,指的是宫室里的中心;角,檐角。诸角向心,就叫“钩心”;诸角彼此相向,像戈相斗,就叫“斗角”。
文中“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的意思是指阿房宫建筑结构的庞大复杂及豪华,殿角檐牙相凑有如众牛之角相斗,精巧异常。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做了始皇帝。为了供自己享乐,他开始建造一座当时非常宏大的宫殿,因为它的前殿所在的位置,叫作“阿房”,所以人们称它为“阿房宫”。阿房宫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驾崩,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阿房宫还未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唐敬宗宝历元年,这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诗人杜牧写了著名的《阿房宫赋》,赋中运用丰富的想象,极力形容阿房宫的壮丽和宫廷生活的奢侈荒淫,进而指出秦朝不惜民力,只知穷搜民财,终于亡国。意在讽喻唐代统治者不知借鉴历史教训。文章辞藻华美,语言流畅,结尾含蓄有味。
这就是阿房宫以及《阿房宫赋》的来历,其实钩心斗角”原指宫室建筑的内外结构精巧工致,后泛指诗文的布局结构精巧、回环错落;现多比喻人与人相互之间的明争暗斗,也作钩心斗角。
成语来源 “钩心斗角”来源于哪里? 现在为什么又写成“勾心斗角”?
勾心斗角
拼音:gōu xīn dòu jiǎo
释义: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出处:唐·杜牧《阿房宫赋》:“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例子:这个人心术不正,专爱干~的勾当,没有人愿意接近他.
勾心斗角的由来?
出处:
唐·杜牧《阿房宫赋》:“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唐代文学家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26岁中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当时正是晚唐多事之秋,朝廷内外矛盾重重,日益衰落,民不聊生。但是唐代晚期的帝王不思进取,骄奢淫逸,大修宫室。杜牧因此作《阿房宫赋》,假借秦王大修宫室而导致亡国的实例来讽谏当朝。 “勾心斗角”,亦作“钩心斗角”。心:宫室的中心。角:檐角。诸角向心,叫“钩心”;诸角彼此相向,像戈相斗,叫做“斗角”。“勾心斗角”本意为宫室建筑的内外结构精巧严整,后人用它比喻各种心机,明争暗斗。含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