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形容用眼睛看东西的词语有哪些?
1、注视[ zhù shì ] :注意地看。造句:老师用慈祥的目光注视着我,使我感到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2、观察?[ guān chá ]: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造句:老师教我们怎样观察人物的外貌。
3、回眸?[ huí móu ]:向后看,转头看。造句:她回眸一笑,真是千娇百媚,流光溢彩。
4、凝眸[ níng móu ]:定睛去看。造句:我终生的等候,换不来你刹那的凝眸。
5、盯住?[ dīng zhù ]:集中或显著地注意。造句:眼睛一旦盯住金钱,心灵便会失去光芒。
6、鸟瞰?[ niǎo kàn ]:从高处往下看。造句:为了对这个城市作一鸟瞰,他们跨进直升机,凌空飞行。
7、环视?[ huán shì ]:向四面观看;环顾。造句:我们登上长城,环视周围的景色。
8、远眺?[ yuǎn tiào ]:向远方眺望。造句:我站在山顶,极目远眺海上日出的景象。
9、仰望[ yǎng wàng ]:抬头向上看。造句:我仰望着辽远的夜空,心中充满了美妙的遐想。
10、瞻仰[ zhān yǎng ]:恭敬地看。造句:人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瞻仰冰心的遗容。
用眼睛看的四字词语
昂首望天
【解释】:仰起头,望着天。喻指眼光向上,作风浮泛,不肯放下架子、深入基层。
【出自】:清·归庄《王大痴像赞》:“昂其首,睅其目,举觞而望青天者,是为王大痴。”
【示例】:要做这件事,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
◎毛泽东《〈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比喻眼光向上而脱离群众
侧目而视
【解释】:侧:斜着。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出自】:《史记·汲郑列传》:“今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示例】:诸君记得当年常肃剥皮做衮州府的时候,何尝不是这样?总是做得人人~就完了。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三回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形容愤怒、不瞒或畏惧的样子
察言观色
【解释】: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出自】:《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示例】:宝钗见此景况,~,早知觉了七八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二回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观察别人的言语脸色揣度对方的心思
登高望远
【解释】: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
【出自】:《荀子·劝学》:“我尝跂高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吕氏春秋·顺说》:“顺风而呼,声不加疾也,际高而望,目不加明也,所因便也。”
东张西望
【解释】:张:看。形容这里那里地到处看。
【出自】: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一:“三巧儿只为信了卖卦先生之语,一心只想丈夫回来,从此时常走向前楼,在帘内东张西望。”
【示例】:见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在那里寻人买。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高瞻远瞩
【解释】:瞻:视,望;瞩:注视。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出自】:汉·王充《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示例】:他们的切身的问题,也使他们无暇去~的去关心与分析世界问题。
◎老舍《四世同堂》七十三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定语;含褒义,比喻目光远大
管中窥豹
【解释】: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示例】:向~寻知外,坐井观天又出来,运斧般门志何大,出削个好歹。
◎元·周德清《一枝花·遗张伯元》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虎视耽耽
【解释】:象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
【出自】:《易·颐》:“虎视耽耽,其欲逐逐。”
【示例】: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姐姐两个,他们尚~,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极目远眺
【解释】:极:尽;眺:望。尽眼力之所及眺望远方。
【出自】:三国·魏·王朗《与许靖书》:“子虽在裔土,想亦极目而迥望,侧耳而遐听,延颈而鹤立。”
见貌辨色
【解释】:根据对方的脸色、表情行事。
【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僧问:‘和尚见古人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师曰:‘情知汝不肯。’僧曰:‘争知某甲不肯?’师曰:‘鉴貌辨色。’”
【示例】:朱世远终是男子之辈,~,已知女儿的心事。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九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指根据对方的脸色行事
见异思迁
【解释】: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出自】:《管子·小匡》:“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示例】:因此满胸抑郁,终不免宗旨不定。~,是个自然的道理。
◎清·黄小配《大马扁》第七回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前俯后仰
【解释】:身体前后晃动。形容大笑或困倦得直不起腰的样子。
视而不见
【解释】: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
【出自】:《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熟视无睹
【解释】:熟视:经常看到,看惯;无睹:没有看见。看惯了就象没看见一样。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
【出自】:晋·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
【示例】:对于损坏公物的现象,我们决不能~。
鼠目寸光
【解释】: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示例】:我们从小就应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决不做鼠目寸光的庸人。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探头探脑
【解释】:探:头或上体向前伸出。伸着头向左右张望。形容鬼鬼祟祟的探望。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五回:“却好交五更时候,只见那个头陀挟着木鱼,来巷口探头探脑。”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望穿秋水
【解释】:秋水:比喻人的眼睛。眼睛都望穿了。形容对远地亲友的殷切盼望。
【出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示例】:听蕉声一阵一阵细雨下,何处与人闲嗑牙?~,不见还家,潸潸泪似麻。
◎清·蒲松龄这《聊斋志异·凤阳士人》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对远方亲友的殷切盼望
先睹为快
【解释】:睹:看见。以能尽先看到为快乐。形容盼望殷切。
【出自】:唐·韩愈《与少室李拾遗书》:“朝廷之士,引颈东望,若景星凤皇之始见也,争先睹之为快。”
【示例】:现在我们特地和西滢先生商量,把“闲话”选集起来,印成专书,留心文艺界掌故的人,想必都以~。
◎鲁迅《而已集·革“首领”》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一览无余
【解释】:览:看;余:剩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示例】:水中岸上都光光的;亏得湖里有五个洲子点缀着,不然便~了。
◎朱自清《南京》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状语;形容视野开阔
一目十行
【解释】: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出自】:《梁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宋·刘克庄《杂记六言五首》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示例】:那三官双名景隆,字顺卿,年方一十七岁,生得眉目清新,丰姿俊雅,读书~,举笔即便成文。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四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表示用眼睛看的成语有哪些?
1.暗送秋波
【拼音】:àn sòng qiū bō
【解释】:旧时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指暗中眉目传情。
【出自】:宋·苏轼《百步洪》诗之二:“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
2.瞠目结舌
【拼音】:chēng mù jié shé
【解释】:瞪:瞪着眼;结舌:说不出话来。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
【出自】: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梨花》:“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
3.触目皆是
【拼音】:chù mù jiē shì
【解释】:触目:接触到视线。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到处都是。
【出自】:唐·朱敬则《五等论》:“故魏太祖曰:‘若使无孤,天下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明窃号议者触目皆是。”
4.瞋目切齿
【拼音】:chēn mù qiè chǐ
【解释】:瞋目:发怒时睁大眼睛。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极端愤怒的样子。
【出自】:《史记·张仪列传》:“是故天下之游谈士莫不日夜扼腕瞋目切齿以言从之便,以说人主。”
5.璀璨夺目
【拼音】:cuǐ càn duó mù
【解释】:璀璨:美玉发光。光辉灿烂耀人眼睛。
【出自】:宋·周密《武林旧事》第三卷:“玉山宝带,尽壁寸珠,璀璨夺目。”
形容“用眼睛看”的成语有哪些?
眼明手快?[ yǎn míng shǒu kuài ] :看得准,动作敏捷。
手疾眼快?[ shǒu jí yǎn kuài ] :疾:迅速。 动作迅速,眼光敏捷。形容机灵敏捷。
心明眼亮?[ xīn míng yǎn liàng ] :心里明白,眼睛雪亮。形容看问题敏锐,能辨别是非。
见钱眼开?[ jiàn qián yǎn kāi ] :看到钱财,眼睛就睁大了。形容人贪财。
望眼欲穿?[ wàng yǎn yù chuān ] :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