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胆怯的成语有哪些?(形容很胆怯的成语)
本文目录一览:
表示胆怯的成语
【临敌卖阵】:即将上阵杀敌时,却逃离阵地。形容十分胆怯。
【临死不怯】:怯:胆小,害怕。面临危险而毫不胆怯。
【令人生畏】:使人害怕、胆怯。
【忐忐忑忑】:心神不安,胆怯。同“忑忑忐忐”。
【探头缩脑】:小心胆怯张望的样子。
【忑忑忐忐】:心神不安,胆怯。
【畏葸退缩】:葸:害怕。因为胆怯而后退。
【虚心冷气】:虚:虚假;冷:不热情。心虚胆怯、低三下四的样子。也指虚伪做作,假装殷勤。
【装怯作勇】:本来胆怯,却装出勇敢的样子。
表示胆怯或害怕的成语
【狐潜鼠伏】:像狐狸和老鼠一样潜伏、藏匿。形容胆怯躲藏的样子。
【临敌卖阵】:即将上阵杀敌时,却逃离阵地。形容十分胆怯。
【令人生畏】:使人害怕、胆怯。
【忐忐忑忑】:心神不安,胆怯。同“忑忑忐忐”。
【探头缩脑】:小心胆怯张望的样子。
【畏葸退缩】:葸:害怕。因为胆怯而后退。
描写胆怯的成语
大惊失色 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
出处:《汉书·霍光传》:“群臣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
大勇若怯 怯:怯儒。最勇敢的人看外表好象很胆怯的样子。形容真正勇敢的人沉着冷静。
出处: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
担惊受怕 担心害怕。指常处在惊吓、恐惧之中。
出处:《水浒传》第三五回:“你们若要做夫妻,每日同一处,不担惊受怕,我却有一条妙计,只是难教你。”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为兵戈担惊受恐。”
胆破心寒 形容由于恐惧而伏帖的样子。
胆小怕事 胆子非常小,怕事情落在自己头上,怕惹麻烦。
出处:巴金《谈〈寒夜〉》:“他后来竟变成了一个胆小怕事、见人低头、懦弱安分、甘受欺侮的小公务员。”
胆小如豆 极言胆子小。
出处:《黑籍冤魂》第六回:“可笑我们中国的官员,胆小如豆,莫说见着短衣窄袖蜂目高鼻的洋人惊得发慌,就是见了一个没辫子的光棍,手里提着一根赶狗棒,也要害怕起来。”
胆小如鼠 胆子小得象老鼠。形容非常胆小。
出处:《魏书·汝阴王天赐传》:“言同百舌,胆若鼷鼠。”
胆小如鼷 胆子小得象老鼠。形容非常胆小。
出处:《魏书·汝阴王天赐传》:“言同百舌,胆若鼷鼠。”
胆战心寒 战:发抖。形容害怕之极。
出处:《古今杂剧·楚昭王疏者下船》:“怕的是城荒国破,常子是胆战心寒。”
胆战心慌 形容十分害怕。
出处:明·汪廷讷《种玉记·赴约》:“牛郎织女图欢会,蜂喧蝶嚷须回避,我因此上胆战心慌不自持。”
胆战心惊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出处: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惊胆战,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
胆战心摇 形容十分害怕。
出处:清·洪升《长生殿·惊变》:“呀,你道失机的哥舒翰,称兵的安禄山,赤紧的离了渔阳,陷了东京,破了潼关,唬得人胆战心摇。”
吊胆提心 提心吊胆。形容非常担心或害怕。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一个个擦拳磨掌,吊胆提心的,只等姑娘一句话。”
肤粟股栗 皮肤上起疙瘩,大腿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出处:梁启超《新民说·论私德》:“夫至以行恶为荣,则洪水猛兽,足喻斯惨耶?君子念此,肤粟股栗矣。”
股战而栗 战:怕;栗:发抖。两腿发抖,不停地哆嗦。形容恐惧异常。
出处:《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魏勃)因退立,股战而栗,恐不能言者,终无它语。”
狐潜鼠伏 像狐狸和老鼠一样潜伏、藏匿。形容胆怯躲藏的样子。
出处:明·张景《飞丸记·公馆言情》:“山居草宿,狐潜鼠伏,将略胜孙吴,军势振颇牧。”
惶惶不安 惶:恐惧。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出处:《汉书·王莽传下》:“人民正营,无所措手足。”唐·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惶恐不安 惶:恐惧。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出处:《汉书·王莽传下》:“人民正营,无所措手足。”唐·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魂飞魄散 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魂飞天外 形容万分恐惧,或受到某种刺激而失去了主宰。
出处:汉·扬雄《羽猎赋》:“魂亡魄失。”元·李文蔚《张子房圯桥进履》第二折:“听说罢,魂飞天外,好教我心惊失色。”
惊愕失色 失色: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惊恐得改变了神色。形容十分吃惊。
出处:《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卷》:“契丹以马军万人拒之于前,将士皆惊愕失色。”
惊弓之鸟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出处:《战国策·楚策四》;《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惊魂动魄 形容十分恐惧。
出处:清·陈确《示儿帖》:“《易》曰:‘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罪大而不可解。’每读《易》至此,未尝不惊魂动魄,心胆堕地也。”
惊魂丧魄 形容十分恐惧。
惊恐失色 害怕得脸都变了色。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五回:“三藏闻言,惊恐失色道:‘徒弟,似此如何?’行者笑道:‘放心!放心!’把他这宝贝都拿来与我。”
惊恐万状 惊恐:害怕;万状:各种样子,表示程度极深。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出处:宋·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惊神破胆 形容极其恐惧。
出处: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上:“凡所书判,或是卒然,故趋事皆惊神破胆矣。”
惊心悼胆 悼:战栗。形容恐惧到极点。
出处:章炳麟《新方言·释言》卷上:“今人言惧,犹曰惊心悼胆。”
惊心吊胆 形容十分害怕或担心。
惊心裂胆 指内心十分震惊、恐惧。同“惊心破胆”。
惊心破胆 指内心十分震惊、恐惧。
惊心丧魄 形容十分恐惧。亦作“惊心褫魄”。
兢兢战战 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战战:畏惧的样子。形容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
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第四折:“小储君倒也安安稳稳守着妆盒做护身符,则是我陈琳兢兢战战抱着个天大闷葫芦”。
跼蹐不安 形容恐惧不安。
出处:《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徐信闻言,甚跼蹐不安,将自己虞城失妻,到睢阳村店遇见此妇始末,细细述了。”
恐慌万状 恐:害怕;慌:惊慌;状:情状。形容害怕惊慌到极点。
恇怯不前 恇怯:恐惧畏缩。恐惧畏缩,不敢向前。
出处:《宋史·杨琼传》:“及闻清远之败,益恇怯不前。”
栗栗危惧 栗栗:发抖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
出处:《尚书·汤诰》:“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
脸无人色 形容极端恐惧。
临敌卖阵 即将上阵杀敌时,却逃离阵地。形容十分胆怯。
毛发倒竖 倒竖:尾端朝上直立。汗毛、头发都竖起来。①比喻怒不可遏。②形容很害怕,很紧张。亦作“毛发皆竖”、“毛发尽竖”、“毛发为竖”。
怕风怯雨 怯:害怕。形容人害怕艰难困苦,娇气十足。
怕死贪生 贪:舍不得。贪恋生存,畏惧死亡。指对敌作战畏缩不前。
出处:《汉书·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月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佯)病,徼幸得逾于须臾。”
魄消魂散 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同“魂飞魄散”。
怯声怯气 形容说话的语气胆小而不自然。
肉跳心惊 心里吃惊,身上肉跳。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
出处: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三折:“不知怎么,这一会儿心惊肉战,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
三魂出窍 形容害怕得不知所措。
丧胆亡魂 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出处: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见了俺丧胆亡魂,今朝拿住这斯,面不改色。”
缩手缩脚 由于寒冷而四肢不能舒展的样子。也形容做事胆小,顾虑多,不敢放手。
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喊了许久,店家方拿了一盏灯,缩手缩脚的进来。”
缩头缩颈 形容畏缩不前,或胆小不敢出头。同“缩头缩脑”。
出处:瞿秋白《饿乡纪程》十三:“远远一条长街只看见三四个人,蹀躞着,缩头缩颈歪斜着走。”
缩头缩脑 形容畏缩不前,或胆小不敢出头。
出处:鲁迅《华盖集·碰壁之后》:“但是我也说明了几句我所以来校的理由,并要求学校当局今天缩头缩脑办法的解答。”
贪生恶死 贪恋生存,害怕死亡。同“贪生畏死”。
贪生怕死 贪:舍不得。贪恋生存,畏惧死亡。指对敌作战畏缩不前。
出处:《汉书·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月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佯)病,徼幸得逾于须臾。”
贪生畏死 贪恋生存,害怕死亡。
谈虎色变 色:脸色。原指被老虎咬过的人才真正知道虎的厉害。后比喻一提到自己害怕的事就情绪紧张起来。
出处:《二程全书·遗书二上》:“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忐上忑下 指心神不定,恐惧不安。
出处:《宋元戏文辑佚·张资鸳鸯灯》:“吃了万千控持,谙了无限磨难,受了多少忐上忑下。”
忐忐忑忑 心神不安,胆怯。同“忑忑忐忐”。
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第四折:“急的俺忐忐忑忑把花言语谩支吾,当初当也波初,俺也拚的厮挺触。”
探头缩脑 小心胆怯张望的样子。
忑忑忐忐 心神不安,胆怯。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我从来驳驳劣劣,世不曾忑忑忐忐,打熬成不厌天生敢。”
提心吊胆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七回:“众僧闻得此言,一个个提心吊胆,告天许愿。”
望而生畏 畏:恐惧,害怕。看见了就害怕。
出处:《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唯唯否否 唯唯:回答时表示同意的应声;否否:别人说否,自己也跟着说否。形容胆小怕事,一味顺从。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据(指梁邱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畏敌如虎 害怕敌人如同怕虎一般。
出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领导者们畏敌如虎,处处设防,节节抵御。”
闻风丧胆 丧胆:吓破了胆。听到风声,就吓得丧失的勇气。形容对某种力量非常恐惧。
心惊胆颤 形容十分害怕。同“心惊胆战”。
心惊胆寒 形容十分害怕。同“心惊胆战”。
心惊胆落 形容十分害怕。同“心惊胆战”。
心惊胆战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出处: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惊胆战,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
心有余悸 悸:因害怕而心跳得厉害。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心里还害怕。
出处:孙犁《奋勇地前进、战斗—在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如果他第一次在路上遇到的只是井绳,他就不会心有余悸了。”
伈伈睍睍 伈伈:小心恐惧的样子。睍睍:也作“伣伣”,眼睛不敢睁大的样子。小心害怕或低声下气的样子。
出处:唐·韩愈《祭鳄鱼文》:“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伈伈睍睍,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耶?”《明史·邹智传》:“及与议事,又唯诺惟谨,伈伈伣伣,若有所不敢,反不如一二俗吏足以任事。此陛下所为疑也,臣窃以为过矣。”
悬心吊胆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七回:“众僧闻得此言,一个个提心吊胆,告天许愿。”
战战兢兢 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出处:《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装怯作勇 本来胆怯,却装出勇敢的样子。
出处:鲁迅《坟·“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我以为‘打死老虎’者,装怯作勇,颇含滑稽,虽然不免有卑怯之嫌,却怯得令人可爱。”
惴惴不安 惴:忧愁、恐惧。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
出处:《诗经·秦风·黄鸟》:“临其穴,惴惴其栗。”宋·周孚《铅刀编·滁州奠枕楼记》:“乾道八年,济南辛侯(辛弃疾)自司农寺簿来守滁……民之居茅竹相比,每大风作,惴惴然不自安。”
趑趄嗫嚅 欲进又退,欲言又止。形容奴颜婢膝,畏缩不前的样子。
出处:语出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秽污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前怕狼,后怕虎 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出处:明·冯惟敏《朝天子·感述》:“磊落英雄,清修人物,前怕狼后怕虎。设谋,使毒,只待把忠良妒。”
前怕龙,后怕虎 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出处:明·冯惟敏《朝天子·感述》:“磊落英雄,清修人物,前怕狼后怕虎。设谋,使毒,只待把忠良妒。”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
一着被蛇咬,三年怕井绳 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龙门远禅师法嗣》:“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赵州道:‘无意者如何?’师曰:‘一度著蛇咬,怕风了断井索。’”
形容人胆怯不敢说话的成语
惶恐不安
[huáng kǒng bù ān]
惶:恐惧。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不寒而栗
[bù hán ér lì]
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栗:发抖。
心有余悸
[xīn yǒu yú jì]
危险的事情虽已过去,回想起来心里还有点后怕。悸(jì):因害怕而心跳。
胆战心惊
[dǎn zhàn xīn jīng]
形容非常害怕。
毛骨悚然
[máo gǔ sǒng rán]
形容人碰到阴森或凄惨的景象时极端害怕的感觉。
惴惴不安
[zhuì zhuì bù ān]
惴:忧愁、恐惧。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
战战兢兢
[zhàn zhàn jīng jīng]
形容恐惧得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战战:恐惧发抖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百度汉语APPAI让学习更简单立即下载
寒心酸鼻
[hán xīn suān bí]
寒心:心中战粟;酸鼻:鼻子辛酸。形容心里害怕而又悲痛。
望而生畏
[wàng ér shēng wèi]
看见了就害怕。
栗栗危惧
[lì lì wēi jù]
栗栗:发抖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
诚惶诚恐
[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古代奏章中的套语。表示臣子对皇帝的敬畏。后也用来形容十分小心谨慎、极为害怕不安的样子。
惊恐万状
[jīng kǒng wàn zhuàng]
十分惊慌恐惧的样子。万状:多种多样的形态。
魂飞魄散
[hún fēi pò sàn]
也说魂飞魄丧。形容惊恐万分,非常害怕。
骇人听闻
[hài rén tīng wén]
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大惊失色
[dà jīng shī sè]
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
恐慌万状
[kǒng huāng wàn zhuàng]
恐:害怕;慌:惊慌;状:情状。形容害怕惊慌到极点。
汗不敢出
[hàn bù gǎn chū]
吓得连汗都不敢往外冒了。形容紧张害怕到了极点。
寒毛卓竖
[hán máo zhuó shù]
汗毛都竖立起来。形容非常恐怖,或心情特别紧张害怕。
胆颤心惊
[dǎn chàn xīn jīng]
颤:发抖。形容非常害怕。
谈虎色变
[tán hǔ sè biàn]
一谈到老虎,吓得脸色就变了。宋程颢、程颐《二程全书·遗书二上》:“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后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物就感到恐怖。
担惊受怕
[dān jīng shòu pà]
提心吊胆,害怕遭受祸害。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yī nián bèi shé yǎo,shí nián pà jǐng shéng]
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
怛然失色
[dá rán shī sè]
怛:畏惧,恐惧。指因害怕而变脸色。
张口结舌
[zhāng kǒu jié shé]
形容理屈词穷、无言答对,或紧张害怕得说不出话来。
噤若寒蝉
[jìn ruò hán chán]
像晚秋时的蝉那样一声不响。形容受到压制不敢作声。
惊弓之鸟
[jīng gōng zhī niǎo]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某种惊吓,遇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的人。《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捻神捻鬼
[niǎn shén niǎn guǐ]
形容惊慌害怕的样子。
汗流浃背
[hàn liú jiā bèi]
出汗多,湿透脊背。《后汉1|·伏皇后纪》:“操(曹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 原形容极度惶恐或惭愧。现常用来形容满身大汗。
骨寒毛竖
[gǔ hán máo shù]
形容十分害怕。
形容人胆怯的成语
形容胆小的成语:
畏首畏尾、胆小如鼠、怕痛怕痒、怕风怯雨、触目惊心、贪生怕死、担惊受怕
唯唯诺诺:形容胆小怕事,一味顺从.
鼠首偾事:比喻人办事没决断,就象胆小的老鼠,在出洞时头在洞口伸伸缩缩一样
羊质虎皮:比喻外表装作强大而实际上很胆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