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长补短成语来历(取长补短是成语还是词语)

本文目录一览:

取长补短 成语故事

取长补短_成语解释

【拼音】:qǔ cháng bǔ duǎn

【释义】: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典故〕孟子是儒家学说的典型代表,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学术渊博,仁义善良,因此受到很多人的尊敬.每当人们遇到困难,碰到问题的时候,总会向孟子请教.而孟子也会非常和蔼客气地给人讲解道理,提供好的建议.他很喜欢帮人排忧解难,解决问题.

战国时期,有很多分散的诸侯国,有的诸侯国强大,有的诸侯国弱小.滕国就是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很多强大的诸侯国都想侵略它,占领它的土地和人民.滕国弱小不敌各个大的诸侯国,也不能容忍那么多的国家来欺负自己.举国上下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只好去寻求大国的保护(protect).滕文公觉得一味地让大国来保护也不是长远之计.况且大国是不会白保护滕国的,它会提出很多的条件.要得到它的保护就必须答应这些条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只有让滕国自己富强起来才不会再受其他国家的欺负,也不必再求大国的保护.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可是滕国的人不知道怎样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于是滕文公就召集所有的大臣来讨论商量强国之计.但是讨论(discuss)了半天,他们也不知道如何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他们听说了孟子的名声后,滕文公就亲自向孟子请教.孟子勉励滕文公,告诉他如果想要国家富强就必须实施仁政.孟子说:“孔子有个弟子叫颜渊,这个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徒弟,深得孔子的真传.颜渊就曾经说过‘舜是怎样的人,我也就是怎样的人.全天下有作为的人都应该像舜那样.’滕国把土地宽阔的地方截下来,补在短小的地方,就可以组成一个正方形,那每边之长至少也有五十里.只要实行仁政,肯定能把它治理成一个富裕强大的国家.”

后来,人们就根据孟子的话,归纳了“取长补短”这个成语.

取长补短成语的来历

取长补短 [qǔ cháng bǔ duǎn]

基本释义

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出 处

《吕氏春秋·用众》:“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取长补短的成语的故事

取长补短是一个成语,读音是qǔ cháng bǔ duǎn,意思是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战国时期,滕文公从楚国路经宋国时会见孟子,孟子给他讲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励他要以尧舜之道治理天下,还要他截长补短,发挥地区优势,以仁政来治理天下,滕国可以成为一个强国。滕文公听了孟子的言论未置可否,只是微笑应付。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孟子的人。他是我国历史上非常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很受人们的尊敬。无论人们有什么困难,有什么不懂的,都去向他请教。他会给人们提供好的建议,从而帮助人们排忧解难。

当时的滕国是个非常弱小的国家,很多大国都想欺侮它。滕国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去寻求大国的保护。滕文公觉得一味让大国保护也不是长久之计,只有让滕国真正富强起来,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可是,他不知如何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于是,他就和大臣们商量这件事,但讨论了半天,一直没有想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办法。

后来,滕文公从楚国路经宋国时会见孟子。孟子给他讲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励他要以尧舜之道治理天下。

孟子首先勉励滕文公,要想使国家真正富强,就必须实行仁政。孟子说:“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意思是说,现在的滕国,如果把长的地方去掉,然后补到短的地方,方圆大概有百里吧!若以仁政来治理,滕国肯定能变得富裕强大。

滕文公听了孟子的言论未置可否,只是微笑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