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标梅之期什么意思

“标梅之期”,是指女子出嫁的时期。

我国对年龄的称谓,有如:女孩十五岁--及笄之年;女孩十六岁--桃李年华;女孩二十四岁--花信年华;女子出嫁--标梅之年。

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古代女子十五岁就要嫁出去了,最迟不能超过二十三岁。但是,后来的结婚年龄显然是大大提前了。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规定女子十二岁出嫁,唐朝规定女子十四岁出嫁。

古代之所以规定结婚年龄早,是因为要尽快的繁衍后代。因为古代的人口本来就稀少,并且因为当时的技术原因,存活率也达不了多高,再加上常年战争,对于当时的医疗水平来说,死亡率比较高。

所以人口基数不大。在古代这种奴隶制社会或者封建社会的情况下,统治者比较看重劳动力,劳动力非常的重要,只有扩大人口数量,增加劳动力,才能国家强盛,国力才能强大。

摽梅之年 是什么意思?

摽梅之年,汉语成语,拼音是biào méi zhī nián,意思是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出自《诗经·召南·摽有梅》。

摽梅:梅子成熟后落下来。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嫁杏无期的「嫁杏」,故事说的是一个人家堂前的杏树只开花而不结子,有个媒婆替杏树遣嫁,为杏树披上嫁衣,设酒宴祝祷,明年,杏树果然开花结子了,这就是「嫁杏」。合起来就是女子过了婚嫁的年龄,但婚姻还遥遥无期。描写适龄待嫁女子的焦急心情。

相关的示例

恁大年纪,尚不曾娶,也是男子摽梅之候了。★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

_梅之年的意思

_梅之年的意思是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_梅之年是汉语成语,拼音是biàoméizhīnián,_梅是指梅子成熟后落下来,成语用法偏正式,可作宾语用,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成语出处《诗经·召南·_有梅》,_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_梅之年”造句可以是二姑家的女儿已经到了_梅之年,二姑忙着给她张罗相亲,还可以造句为恁大年纪,尚不曾娶,也是男子_梅之候了,这是出自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希望对你有帮助。

摽梅之年是什么意思 摽梅之年的解释

1、摽梅之年,汉语成语,拼音是biào méi zhī nián,意思是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2、出自《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3、偏正式;作宾语;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4、示例:恁大年纪,尚不曾娶,也是男子摽梅之候了。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