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掌握规律的成语有哪些?(掌握了某一事物的规律的成语)
本文目录一览:
形容掌握的成语有哪些?
1、胸有成竹[xiōng yǒu chéng zhú]: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2、得心应手[dé xīn yìng shǒu]:得:得到,想到;应:反应,配合。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
3、手到擒来[shǒu dào qín lái]:擒:捉。 原指作战一下子就能把敌人捉拿过来,后比喻做事有把握,不费力就做好了。
4、信手拈来[xìn shǒu niān lái]:信手:随手;拈:用手指捏取东西。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5、庖丁解牛[páo dīng jiě niú]: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造句
1、对于这次的小测验,大家已是胸有成竹的。
2、王老师教学经验丰富,讲起课来得心应手。
3、那边喊捉贼,这边警察已手到擒来,前后不到十分钟,真神!
4、信手拈来的素材使他写作文时如鱼得水。
5、就怕他们像抽了风一样的给你庖丁解牛般地讲解。
表示规律的成语
触类而通 指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出处:《说郛》卷七七引宋·李之彦《东谷所见·寿福德》:“人之念虑一正,则万善可触类而通;行一善,则万善皆萌蘖于此。”
触类旁通 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出处:《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东海扬尘 大海变陆地,扬起灰尘。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出处: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
洞彻事理 洞彻:透彻,深远;理:道理,规律。深入透彻了解事物规律。
断鹤继凫 截短鹤的长腿,接长野鸭的短腿。比喻违反自然规律,办不成的事。
断鹤续凫 断:截断;续:接;凫:野鸭。截断鹤的长腿去接续野鸭的短腿。比喻行事违反自然规律。
出处:《庄子·骈拇》:“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遁天妄行 指违背自然规律而胡作非为。
出处:南朝·宋·宗炳《明佛论》:“皆违理谬感,遁天妄行,弥非真有矣。”
遁天之刑 指违背自然规律所受的刑罚。
出处:《庄子·养生主》:“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形容“按照科学规律做事”的成语有哪些?
1.实事求是
【拼音】: shí shì qiú shì
【解释】: 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出处】: 《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2.庖丁解牛
【拼音】: páo dīng jiě niú
【解释】: 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出处】: 《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3.本末相顺
【拼音】: běn mò xiāng shùn
【解释】: 本:根本;末:梢;顺:指合于自然情势。由根到梢,次序不乱。比喻事物的发展合乎规律。
【出处】: 《史记·礼书》:“本末相顺,终始相应。”
4.鹤亦败道
【拼音】: hè yì bài dào
【解释】: 仙鹤败坏仙道。指万物皆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出处】: 《冷斋夜话》:“渊材嗟咨曰:‘鹤亦败道!’”
5.?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拼音】: shì yǒu bì zhì,lǐ yǒu gù rán
【解释】: 事情是必然要发生的,道理本来就该这样。指某些事情无论怎样防止,还是要出现,这是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发生发展的,是无法改变的。
【出处】: 清·吴璿《飞龙全传》第二十九回:“看官们有所未知,从来事有必至,理有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