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犹不及成语来历(过犹不及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成语“过犹不及”的来源和孔子的两个弟子有关,这俩名弟子是谁?
这两名弟子是:颛孙师(子张)和卜商(子夏)。
春秋·孔丘弟子《论语》。
有一次,孔子与他的学生子贡闲谈。谈到对他的弟子看法时,子贡问道:“老师,颛孙师(子张)和卜商(子夏)两个人,谁更好一些?”
孔子回答说:“颛孙师呢,做事好过分;卜商呢,做事有点不够火候。”
子贡说:“那么,是颛孙师好一些吗?”
孔子说:“过分了和做得不够同样不好。”
子贡细细品味,觉得老师确实说得对。他明白,老师说的不是这两个师兄弟的为人品德,而是说他们性格上的弱点,两个人都有缺点,只有把各自的缺点改正过来,才能完善自我。
“过犹不及” 最早的出处?
过犹不及:凡事做过了头,就象做得不够一样。谓行事须恰如其分。
《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唐·韩愈《改葬服议》:“俭之与奢,则俭固愈於奢矣,虽然,未若合礼之为懿也,过犹不及,其此类之谓乎。”
朱自清《诵读教学》:“前者歪曲了白话文,后者也歪曲了白话文,所谓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事缓则圆”什么意思 ?
过犹不及,是说在处理问题,要考虑和把握好度的问题,可以透彻但是不能太彻底或者绝对,否则就会起反作用;事缓则圆,是说碰上紧急事件的时候,首先不能慌乱,要考虑好全局,找到好的切入点再放手施为,这样才能够圆满解决。
成语:过犹不及
拼音:guò yóu bù jí
释义:过:过分。犹:像,如同,犹如。不及:达不到。 解释为: 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先进》
原文: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孔子说: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
事缓则圆
拼音:shì huǎn zé yuán
释义:碰到事情不要操之过急,而要慢慢地设法应付,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
出自清·俞万春《荡寇志》
原文:看来此事,事宽则圆,急难成效。
译文:从这件事看来,事情不要操之过急,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着急就很难成功。
扩展资料:
过犹不及的近义词:
矫枉过正
读音:jiǎo wǎng guò zhèng
意思:指把弯的东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边。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分句;比喻纠正错误过度,导致了其他错误。
出自:唐·张说《吊陈司马书》
原文:矫枉过中,斯害也已。
译文:纠正错误过度,这也是不好的。
成语故事:汉景帝担心诸侯势力过大会自己称王,出现中央管不住地方的局面,就采用晁错的建议,借故削了几个诸侯王的封地。吴王刘濞竟借清君侧的名义企图谋反,迫使汉景帝杀死晁错,从而出现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
过犹不及的典故?
成语出自《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一些。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过犹不及"有什么典故?
【成语】 过犹不及
【发音】 guò yóu bù jí
【解释】 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处】 《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示例】 1.清《诵读教学》:“前者歪曲了白话文,后者也歪曲了白话文,所谓~。2.据老夫看来:这是“~”。大约两耳过长,反觉没用。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四回
【用 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强调言行恰如其分
【近义词】 过为己甚
【反义词】 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灯 谜】 未遂罪
【故 事】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一些。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