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相濡以沫什么意思
相濡以沫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xiāng rú yǐ mò,相:外相;濡:沾湿;沫:唾沫。濡以沫。原指在困境中的鱼为了生存,互相用口中的水沫沾湿对方的身体。后用来指夫妻感情,也可用于朋友。比喻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原文出自《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
后面还有一段,“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历来的解释,都是上句的”相“(除鱼相的”相“外)指相互,但是上句讲鱼的身体处于陆地上(因泉涸)互相帮助存活和誉尧非桀、两忘化道毫无关系,再联系下文,如果我们把”相“都当作外相来讲,就很容易说得通了。
上句的意思是:泉水干了,鱼的身体处于干涸的陆地上,如果要保持其外相(鱼相),就要”呴以湿,濡以沫”,不如把它们放到江里湖里,这样就可以忘掉他们的外相。
(同样的道理)与其赞誉尧和不认可桀,不如都忘了把他们都化作“道”。(此处可参考《老子》,“挫其锐,解其纷,合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下句的意思是:鱼的外相是因为水创造的,人的外相是道创造的。外相由水创造的(鱼),在池水中穿行就可以得到给养;外相由道创造的“人”,不无端生事就可以得到安定。
所以说:在江湖里,鱼的外相可以忘掉了,人相从道的角度来看,也可以不去计较。(所以后文才有,子贡曰:“敢问畸人?”,畸人,长相奇怪或有残疾的人)
扩展资料:
传统说法
《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
呴:吐口水,吐沫。
泉水干涸了,鱼就共同困处在陆地上,用湿气相互滋润,用唾沫相互沾湿,就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而自在。与其称誉尧(仁慈)而非难(nàn)桀(斗狠),就不如恩怨两忘而与大道化而为一。
《庄子·天运》:“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干涸了,鱼共同困处在陆地上,用湿气来相互滋润,用唾沫相互沾湿,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而自在。但是在现实中,鱼是不可能出现相濡以沫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相濡以沫
相濡以沫什么意思?
相濡以沫
【解释】:濡:沾湿;沫:唾沫。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出自】:《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译文:泉水干涸,鱼在陆地上相互依偎,用湿相喷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同甘共苦
【解释】:甘:甜。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担当艰苦。
【出自】:《战国策·燕策一》:“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译文:燕王吊祭死者,慰问生者,与老百姓同其甘苦。
【示例】:夫耕于前,妻耘于后,~,相敬如宾。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2、休戚与共
【解释】:忧喜、福祸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出自】:《晋书·王导传》:“吾与元规休戚是同,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
译文:我与元规休戚与共,悠悠的谈话,应断绝智慧人的口。
【示例】:我们是~的好同学。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相濡以沫是什么意思?
原指在困境中的鱼为了生存,互相用口中的水沫沾湿对方的身体,后来用来指夫妻感情,也可用于朋友,比喻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相濡以沫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大宗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主要的讲的是有两条小鱼,被困在一个小水洼中,他们为了活下去,靠着吐唾沫相互滋润身体,用自己的湿气来湿润对方的身体。与其如此,还不如各自到大江大湖里去寻找一条生路的好。
我们多用相濡以沫来形容夫妻感情或者是友谊,不论是谁,在困境中,都会希望身边能够有一个人陪伴自己,哪怕什么忙都帮不上,只要能够陪自己说说话,鼓励一下自己,给自己精神上的慰藉。
相濡以沫是什么意思
“相濡以沫”是一个成语,用来比喻同处患难中的人能够相互扶持,给予力量,甚至彼此维系生命。后常被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相依相偎、不离不弃的感情。出自《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造句:
1、文革中,这对夫妇相濡以沫。
2、那对相濡以沫的老夫妻此时正坐在路边的长椅上,看着路上川流不息的人群。
3、很多年以来,这对夫妻相濡以沫,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4、只有细水长流才会有相濡以沫的爱情。
5、没有如胶似漆,没有相濡以沫,却能够守护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