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成语的来历(草木皆兵是什么成语故事)
本文目录一览:
草木皆兵典故的来历?
草木皆兵的典故来自淝水大战时的前秦皇帝苻坚。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草木皆兵是什么典故
成语“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出处: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另见:“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典故:?
东晋的时候,北方的前秦王苻坚,想要征服中原,统一天下。
公元383 年 ,他调兵90 万大军浩浩荡荡地迫进淮河,进攻东晋。
弱小的东晋沉着应敌。大将谢石、谢玄率兵去淮河迎战。
前秦王苻坚觉得自己有百万强兵,粮草堆积如山,打一个弱小的晋朝是不费吹灰之力的,而且应首战告捷,一举攻占寿阳。苻坚自信必胜,于是派东晋降将朱序去谢营劝降,可是朱序到了那里不但没劝降反而告诉谢石说 :“秦军虽夸口说有百万强兵,可大部分还在路上,如果现在乘秦大军未到,迅速打过去,败其先锋,后军锐气就可弱 。”于是谢石立刻派部下刘牢率精兵5 万趁着天黑,渡过洛涧奇袭秦军,结果苻坚的军队大败。
苻坚吃了败仗,勃然大怒,他登上城楼,朝淝水南岸的晋军望去,不由地打了个冷战。苻坚远远望见晋军队伍整齐,士气高昂。再看,八公山上草木丛丛,迎风摇曳,他以为那是晋兵,不觉惴惴不安,自言自语道:“晋兵真不少啊。”
后来秦军士气极度低落,苻坚的指挥已无能为力,结果秦军全线崩溃,苻坚中箭逃回洛阳,一路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从此前秦王朝日趋瓦解。
成语“草木皆兵”一词出自哪里?
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即著名的淝水之战。前秦苻坚集结百万兵力与东晋八万兵力展开对决,却以惨败告终,由此还诞生了一个成语,叫做“草木皆兵”。
苻坚和王猛的君臣组合应该是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和谐组合,可以媲美齐桓公和管仲、刘备和诸葛亮。在王猛的辅佐下,苻坚励精图治,基本统一了北方,百姓有了相对较长时间的稳定生活,关陇之地海晏河清。
苻坚开创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唯一的治世,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如果继续保持这样的势头,或许南北统一指日可待。然而,历史上的走向总是出乎预料的。
建元十一年即375年,王猛去世了。他去世之前已经为前秦的未来有了充足的认识,他在临终前再三建议苻坚不要图谋晋室,而是解决北方悬而未决的各部之间的矛盾,他说:
“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王猛的建议是经过深思熟虑得出来的,倘若苻坚能够听从并执行,前秦必然不会止步于北方,但是向来很听王猛话的苻坚却没有将王猛的临终遗言放在心中,或者说他心中对于南北统一的渴望已经超过了其它。王猛在世或许还能劝住,但他去世了,谁也无法劝动苻坚。
他决定北方已经统一,内部的矛盾算不上什么大矛盾,等攻灭了东晋,所有的矛盾就能迎刃而解,但正如王猛所认为的那样,东晋虽然偏于一隅,但毕竟是正朔,岂是说灭就能灭的?但苻坚显然已经顾不得这些了,他想要攻打东晋,这个想法滋生之后就再也没有压下去过。
382年初冬,苻坚在太极殿将攻打东晋的想法提了出来,自然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支持的人没啥新意,就是支持苻坚的决定,而反对的声音则很多,理由听起来都很充分,总结一下就是,前秦攻打东晋,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不占。就如同苻融所说:
“今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衅,二也;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三也。”
东晋虽弱,却并非失去天命,且有谢安和桓冲等人辅佐,又有长江之险,并不好取。而前秦虽然强盛,但并非强大到可以攻下东晋,战士连年征战疲惫不堪,国内并不和睦,各族之间矛盾重重,各部落虎视眈眈,随时都可能反水给予前秦致命一击。
所有的这些声音,苻坚一个个反驳了回去,就像是进行了一场辩论会,苻坚舌战群臣,认为“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攻打东晋“犹疾风之扫秋叶”,他力排众议,最终攻打东晋的计划还是执行了。
前秦当时集结了百万大军,而当时东晋能集结的北府军不过才八万,这样悬殊的兵力差距给了苻坚莫大的自信。他认为攻灭东晋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因此百万大军很快就出发了。
383年的八月,苻融领25万大军为先锋先行出兵,而苻坚领近九十万起兵自长安出发,当苻融攻下寿阳之后,苻坚秘密领八千轻骑赶往寿阳与苻融汇合,然后攻下了几座城池。就在前秦有了几次胜利之后,苻坚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让已经成为前秦尚书的原东晋官员朱序去劝降谢石。
朱序这个人的存在可以说用一己之力改变了淝水之战的结局,原本谢石已经决定坚壁不出了,这样的话,等待着他的自然是惨败,而朱序告诉谢石可以迅速出兵,打前秦军队一个措手不及。
虽然前秦号称来了百万大军,实际上绝大多数还在路上,并未和苻坚一起到来,前秦在寿阳的实际兵力还不到三十万,完全可以挫挫他们前锋部队的锐气。
有朱序的准确信息,谢石决定主动出击,真的就让苻坚的这二十五万前锋部队遭到了巨大的损失,前秦士兵丢盔弃甲而逃。苻坚和苻融没有想到竟会有败得这样快,面对这样的情形,《晋书》记载:
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这就是“草木皆兵”这个成语的出处,这一刻,苻坚是真的害怕了,竟然将那山上的一草一木都看成了晋军,作为前秦的皇帝,苻坚都如此害怕,更不用说前秦的士兵了,在前秦开始出现败势之后,大部分士兵就开始逃跑了。
他们害怕晋军,尽管晋军在人数上远少于前秦,但战场上看的不仅仅是兵力,还有很多的东西。
这一仗彻底浇灭了苻坚的信心,以至于在后来的战争中也没有恢复过来,等到前秦兵力在肥水北岸布阵,晋军无法渡河,谢玄就派使者对苻融说:“你们孤军深入,这样布阵的话,只能是长久之计,不能速战速决,时间长了对你们不利,不如让我渡河,咱们赶快决出胜负来。”
前秦这边的将领不愿意让晋军渡河,而苻坚则坚持让他们渡河,还说让他们渡到一半的时候,给他们致命一击,很快就能获胜,而晋军岂能不知道这个道理?
所以当苻坚下令士兵往后退的时候,朱序就在军中大喊:"秦兵败了”。后面的士兵根本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只命令要后退,本来心里就七上八下,再听到朱序的话,自然就认为秦军真的败了,所以赶紧逃跑。
后面一乱,前面的士兵也无心打仗,这给了晋军一个好机会,赶紧渡河然后攻打苻坚。苻融在战斗中被杀死,而苻坚也中了流矢,诸军溃散,苻坚惨败。
苻坚这才知道攻打东晋是一个多么错误的决定,才知道当初王猛的建议是那样的正确,他后悔没有听从王猛的良言,但是已经晚了,其代价是相当大的,不过两年,苻坚就被杀,北方重新乱了起来,而东晋经此一战有了数年的和平时期。
草木皆兵是怎么来的?来自哪一场战争?
“草木皆兵”这个成语源自于淝水之战,当时前秦军队与晋军展开对战之后领军的前秦君王苻坚在遭遇前锋队的败战之后心生惧意,以至于就连看到晋军所在之地的草木都觉得像士兵。苻坚在继任前秦的君主之位之后一直对迁移至南方的东晋政权虎视眈眈,为此他曾多次派兵攻打东晋,其中就包括的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爆发之时苻坚在位时间已经将近三十年,所以此次他决定御驾出征。出兵之前苻坚对己方兵力做了一个统计,前秦兵力大致有九十七万人。苻坚既然决定御驾亲征自然是对己方实力十分有信心,这也代表着他并未将晋军放在眼里,实际上晋军的兵力也确实不如前秦。但是即便如此,待真正开战之后前秦战局并不似苻坚所预料的那般明朗。
苻坚在抵达两军交战的战场之后率先挑选了一批精兵作为先锋队对晋军发动攻击,但是这支先锋队却没能取得胜利。始料未及的战败让苻坚感到十分慌乱,于是他决定趁天黑之后与弟弟一起前往前线一探晋军的究竟。夜晚来临之后苻坚兄弟二人按照计划对晋军暗自观察了一番,在经过一番观察之后他们发现晋军各个士气昂扬且阵容也十分严整。
被晋军的气势所震撼到的苻坚二人转而看向八公山的时候,只觉得八公山上暗影浮动,总感觉有人在来来往往。但是实际上被苻坚兄弟二人误以为是人影的东西其实就只是八公山上的草木。这之后前秦军队与晋军在淝水正式展开对决,结果前秦军队大败,苻坚也在此次对决中不慎负伤。因为战事失利而仓皇逃跑的苻坚在逃跑过程中听见耳边呼啸的风声以及鹤鸣声只觉得是追兵在追他。这就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来源。
成语“草木皆兵”一词出自哪里?这里面有什么故事?
出处 《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可见,成语“草木皆兵”来源于《晋书》。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
在公元383年的时候,前秦皇帝苻坚基本已经统一了北方,具有野心的他抱着统一天下的愿望率着90万大军南下,决定南下攻下江南的东晋。东晋早有准备,任命了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前去抵抗。苻坚知道双方实力具有巨大的差距,便信心满满,以为抓住了良机,积极推进。
苻坚一开始派了朱序去劝降谢石。然而朱序之前是东晋的官员,于是朱序见到谢石后便向其透露了秦军的军事情报。后来谢石听从了他的建议,在首战时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将苻坚二十五的先锋部队击败,首战大败的苻坚部队大将被杀,士气大伤。
吃了败仗的苻坚对弟弟苻融说这次轻敌了,应该重振旗鼓准备第二次战斗。于是他亲自观察淝水对面晋军的情况。时值冬日,阴天,雾色朦朦。但对面晋军齐齐整整,颇有杀气的样子,让苻坚认为晋军训练有素,精神饱满,战胜秦军是不无道理的。接着又观察另外一个地方,苻坚面色铁青,山上的风吹草动让他以为是无数士兵在训练排列,浩大的声势这下把苻坚吓倒了。
但此时,苻坚仍自信满满,以为根据地形和需要渡河作战判断晋军没有作战尝试,想利用晋军渡河之际出其不意,突然袭击。不久,苻坚又中了谢悬的计,下令让军队后退,军队便自相践踏,自己溃败了起来。于是晋军便乘胜追击,将秦军杀得片甲不留,而苻坚自己也中了箭落荒而逃。
这便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也是成语”草木皆兵“的由来。